8月25日電/根據媒體報道,台“教育部”擬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語文領域-國語文課程綱要”中,降低文言文的比例,引起了各方的爭議。一個“國家”的語文教育,這本來是一個專業的問題,但由此一事件引起的爭議來看,反而讓人看不到專業,而只看到意識型態。 ' d2 Z0 e q, W2 L0 W4 ~: Y7 z8 W9 f6 W9 U
中央網路報今天社評說,贊成降低文言文比例者,大抵以下兩種論點。一種是披著專業的外衣來批評文言文,例如有的人抬出胡適批評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因此要讓學生從半死的文字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學習白話文。如果依照這個邏輯,文言文既然是半死的文字,又何必要學,根本應該全部刪除才是。然而,胡適的批評是因為要推行白話文運動,有其時代背景,豈可假胡適之口來非今日之教育。唐詩、宋詞、元曲,乃至於散文,多的是文學瑰寶,更具有跨時空的意義,學習這些文言文,對於美學的修養、知識分子的精神,皆有助益。我們認為,文言文教材的選擇的確有值得討論的空間,但不能以偏蓋全,更不能因噎廢食。 ; f7 }$ i( P h1 G2 A, m; O2 y0 c/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