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時事討論] 東西南北:從史坦貝克到卜戴倫 [打印本頁]

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6-10-25 11:34 AM     標題: 東西南北:從史坦貝克到卜戴倫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10-25 11:35 AM 編輯
1 z& G" u0 X1 utvb now,tvbnow,bttvb
$ N7 c* b" @% k公仔箱論壇東西南北:從史坦貝克到卜戴倫" R$ U6 \8 A2 U
(安裕)6 i; F: y& Q* A0 ~6 W. x2 C

3 R* l+ H" n0 I8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4 u0 _6 v6 w! V- o; Htvb now,tvbnow,bttvb■卜戴倫成長於六十年代越戰期間,影響他創作反戰歌曲。互聯網
5 Q, A0 W, p3 _+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e8 ^$ M; U  I9 Q+ [$ X! V
卜戴倫(Bob Dylan)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大西洋兩岸掀起不小爭議,在講究正統與傳統的純文學世界,湧起他到底是歌手抑或詩人身份的爭論,儘管文無第一是爭議其中之一背景,有指幾首歌便成文壇祭酒着實應該質疑是其二。但倘如一些評論所稱卜戴倫不配文學獎,那他可以得甚麼獎,或者說,他可以在歷史得着一個甚麼位置?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8 R& r  J. V- d$ _. b% f

0 W+ X( q0 X- \# H" F* P1 {公仔箱論壇和平獎。而且應該是六十年代就頒發,比起1973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與越共中央委員黎德壽(Le Duc Tho)同獲和平獎那次要更早。卜戴倫的《Blowin' in the Wind》掀起波瀾壯濶的反戰浪潮,連鎖反應產生的衝擊波至今仍然影響美國──六十年代反戰思潮對嬰兒潮一代帶來撼動,由此孕育近六十年來的人心思變,建構美國戰後最長時期的反抗精神。當年二十出頭的卜戴倫唱出美國年輕一代對父執輩的反彈,美國大兵遠渡重洋到越南打一場不知伊於胡底的戰爭,一批介乎沒有讀完大學與剛讀完大學的青年,包括從明尼蘇達大學中途退學的卜戴倫、密歇根大學出身的海頓(Tom Hayden)帶頭反對戰爭。時維1963年,海頓24歲,卜戴倫更只有22歲。
" Z& Q1 o% e: f7 [6 ^
! w5 c2 L0 f/ F) _" Ktvb now,tvbnow,bttvb越戰與反越戰,是美國近代最激烈的世代價值觀搏鬥。打敗德日軸心國之後不到20年,卜戴倫的上一代身上硝煙氣味隱約仍在,認定遠赴越南抗共言之成理,同一時間美國正率領歐亞盟友對抗蘇聯。今天回望,那是保守濃烈的冷戰大氣候,但就是這些「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弱冠青年,走上街頭反對父親叔伯宗族兄長的戰爭思維,挑戰民主共和兩黨建制政治的腐朽。必須指出,今天在美國遊行示威遠比六十年代初舒服得多,在民權法案未及降生的昔日,紅帽子及白色恐怖接踵而來,警棍與子彈橫飛,只有初生之犢憑着勇氣迸出長嘯,向連取兩場世界大戰的美利堅建制擲下戰書。
! B# O( C, ^( y0 \0 }; {) c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 @& L+ M7 n4 Q1 r' k
誠然,卜戴倫以至海頓身上有着悠久的自由派傳統是他們敢於挑戰的原因,可是在反戰年代,美國保守陣營認為學生受到中共及蘇共誘使策反,是深植美國本土的反對勢力云云。越戰結束至今逾四十載,類似說法並無確實證據,是聯邦調查局的政治栽贓。反而循此上溯更早年代的抗爭之路,寬廣大道清晰通明,可視為卜戴倫一脈相承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悲天憫人火炬。史坦貝克最為人熟悉作品是1939年的《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說的是奧克拉荷馬州貧農千里流落加州的故事。書中背景是1933年經濟大蕭條時代,殺人犯約德假釋出獄重回已成廢墟的家鄉,面對飢餓貧困,約德一家踏上再尋尊嚴的漫漫長路。公仔箱論壇2 a# G0 \) ]" {! Q  l% ~* H

1 [( O" D  A4 X! E*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社會嬗變前夕人心折射
% ]; d+ E' m& G/ N. }+ _- l/ W! ?《憤怒的葡萄》由於寫到組建工會挑戰地主,不容三十年代末的美國建制,一度列為禁書。這一禁制到2003年仍在美國個別地區存在,南部密西西比州一個地方校區,以「褻瀆」為由把此書列為禁書。即使如此,《憤怒的葡萄》仍是美國高中學生及大學生讀物,該書成就不僅是文學層面,而是引領超越時空的人性光輝,鼓勵人們面對不公義應該無畏無懼,早年認為這是左傾作品的傳統左右之見,則應落入淺薄的政治歧視。史坦貝克對飢餓及恐懼描述深入肌理,成長於農場及當過記者的經歷幫了一把,他寫道,你不能令一個人感到恐懼,因為他和家人有過捱餓的日子,「他比其他人更知道甚麼是恐懼」(he has known a fear beyond every other)。5.39.217.76$ h0 g8 a$ W/ J9 o9 z
tvb now,tvbnow,bttvb1 w7 @9 g3 z$ J, N' t( U
旨哉斯言,迨至卜戴倫一代來說,反戰不僅是反對美國的外交和軍事政策,更深層的是,新生代對龐然大物的政府機器及保守意識形態帶來的恐懼說「不」。美國沒有民族主義,取而代之是國族主義,六十年代的美國經濟領先世界,GDP是盟友企望得臻的繁盛;美國太空科技拋離曾經一度佔先的蘇聯,可是美軍在越南泥沼動彈不得。年輕一代對戰爭厭倦,質疑下令出兵的白宮政權合法性,於是群起上街尋找答案。其實這時美國有如待爆壓力煲,越戰是其中一根火藥引,一經爆發,反對越戰、黑人民權、女權運動全都浮現。《Blowin'in the Wind》柔聲牽出九大質問,最後一問寫出全曲主題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敢問要多少生靈塗炭)是畫龍點睛:國家政治,金權強弩,通通比不上人性尊嚴,和平才是終極目標。
5 j. u" b" W2 v  J" p公仔箱論壇9 L6 ~. ?# J$ a- _4 N; N$ @( E
卜戴倫聲聲叩問,答案並非本曲歌名的「隨風而逝」,答案實已緊緊揑在居廟堂之高的統治者手心。卜戴倫與史坦貝克殊途同歸,一個是以歌寄意,一個是以文載義,形式分別只是卜戴倫要回的是生命,史坦貝克要回土地,然而兩者並無本質迥異,皆是重新掌握自己命運的第一步。史坦貝克墓木早拱,人文遺產留至六十年代由學運一代秉承,如今耄耋之年的卜戴倫獲得文學獎,外界對應否得獎的爭論不過是濺出幾滴茶水的茶杯風波,犖犖大者是上一代反抗證言仍在,而非獎座花落誰家的皮相之談。放眼天下,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一群,打出求變大纛迎風展揚一刻,是為反權威精神的延續;至於史坦貝克到卜戴倫以降的覺醒,毫無疑問,是社會嬗變前夕的人心折射。

; l8 _+ p5 Z) X: o$ F( i0 O- s& j: `; g

5 u/ z5 Q2 X1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e. V3 G- x5 S1 z4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憤怒的葡萄》: g& X/ Z" Q6 F* P0 R

. n1 ^- }5 T, c! V9 {4 O+ P3 B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