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電/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說法,叫做“大交通”,原先不理解,現在逐漸明白了,交通問題其實牽一發而動全身,就好比本次有關網約車地方監管辦法的問題,京滬剛一出台草案便激起千層浪,無論是內行的還是外行的,反對的還是支持的,都在發表各種不同意見,大有百家爭鳴的勢頭。筆者以為,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大交通”的含義來談網約車監管等問題,其實是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於事無益。筆者也想凑凑熱鬧,談談我眼中的交通幾大屬性。 + q7 E4 x! c* R) z 0 [) J" l t2 W$ c. s* e$ U; b 首先,交通有較強的資源環境屬性。就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交通所占用的資源種類繁多,從土地資源開始,一直到道路資源,各種生產性資源(交通工具),以及大氣環境資源(排放)等。就此而言,交通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種帶有很強公共性質的產品和服務。無論是作為私人物品的交通工具,還是作為公共產品的交通道路服務,如果忽略這種屬性來談其供求關係都是有失偏頗的。交通的資源環境屬性意味著,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某一個邊界之內,相對於需求而言,它的市場供給是不足的,但一旦突破這個邊界,它的市場供給又是過剩的。也就是說,在交通的供求關係上,無論在哪個階段,政府都必須有所作為,才足以解決供給或不足,或過剩所帶來的問題。 v0 y# }( X( {# W$ E* w9 x4 ]8 f3 w e' D! w$ t- u
具體到網約車上,上述意思可以表述為,在交通出行還未面臨資源環境等約束時,政府有必要通過刺激來鼓勵網約車的發展,但在交通出行瀕臨資源環境承載力邊界之時,政府則應出手約束網約車的過度發展。目前兩邊的爭論實則都僅僅從自身的角度來考慮,而忽視了從鼓勵到約束演變背後的因素和條件。公仔箱論壇: y. g! p6 n/ n6 y
, F6 [: X" K# v+ x Z5.39.217.76 其次,交通具有經濟效率屬性。如果說,資源環境屬性是交通出行的最大邊界和約束,那麼在這個邊界範圍內,我們就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提高交通出行的效率問題。什麼是效率?很簡單,效率就是“經濟性”,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產出。交通的成本結構裡面,除了資源環境之外,其實最為重要的維度就是時間,正因如此,所以很多城市的交通規劃里都會有一條關於通勤時間水平的目標,比如從住家到上班地點間的交通平均需要多長的時間。紐約規劃目標是縮短到45分鐘以內,很多國內城市交通規劃裡面也有所謂通行時間規模的概念。就這一點而言,最要緊的就是讓車子跑起來,流動起來。 0 B- T) f; h/ D3 Ntvb now,tvbnow,bttvb . Q& u* P/ W* Z4 D* g9 S( ?: ~ 為此,交通就必須從道路規劃一直到治理結構進行優化設置,讓所有的成本都實現最大化的產出。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看到最權威的有關交通模式與通勤成本之間的完整分析,所以也無從談起網約車模式的好與不好。也許網約車本身是好的,但因為道路規劃的不合理才造成了不好的結果呢? ' v. ~+ } G. m. ?. K$ A5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 S# w: @5 u4 S- I 此外,交通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其實就包括當下熱議的就業問題,交通既是服務於人的,也就會產生為誰服務的問題,同時,交通是由人來提供的,因此還會產生誰來提供服務的問題。前者關涉的是交通的公平公正,不同的交通模式裡面其實隱含著非常重要的社會福利再分配功能,即道路交通等資源究竟是否能夠給所有的社會成員帶來均等的福利,還是側重於為某一部分群體提供便利。後者關涉的則是交通的生產權利,或者收入權利的分配,即交通所帶來的收入為誰所有,在當前城市化的特殊背景下,這個問題背後其實還與戶籍制度有關。- C& d- H% \: G'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