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中國內地] 鄉規民約失範 中國農村「生瘤」 [打印本頁]

作者: serrurier    時間: 2016-9-29 10:53 PM     標題: 鄉規民約失範 中國農村「生瘤」

鄉規民約失範 中國農村「生瘤」
2 j! {$ O% q1 t2 D0 Y( D: m tvb now,tvbnow,bttvb& W- s9 k2 t# @6 a. W
中國的執政者們,眼下正緊鑼密鼓地籌備將於下月末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全面從嚴治黨、整固黨員政治生活及黨內監督的約束力,成為本次全會的突出主題。北京的目的顯然是要強化執政能力,然而中國社會能否良性發展,不僅仰賴執政的效能,同時還需要社會成員自身的不斷提升。對於生活在廣大鄉村的農村人口來說,這一點顯得尤為關鍵。5.39.217.76' d- f! C% e* d6 K  h
; t0 q# a! z  _' F/ R. u
眼下中國一些鄉村由於風氣的敗壞及貪慾的膨脹,淪為「詐騙村」、「乞丐村」、「黑醫村」……這些村落,猶如中國農村的一顆顆毒瘤,不但自身處在灰色甚至暗黑的境地,更輻射周邊,甚而負面影響遍及全國。

; p/ U- K9 c, E公仔箱論壇" r8 |; S3 i; D. D  b' ]
鄉村經濟凋蔽導致的人口向外尋求生路,是這些村落「生病」的原因之一,然而農村舊有的道德規範被完全打破,才是其惡變的根本。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0 q; ~; y+ }# @3 ]

, n* J5 W$ U& ]8 a4 D
從現實角度來講,要根治這些毒瘤有一定難度。由於自然條件受限,加之政府基層組織的失能,政府的管治要麼是鞭長莫及,要麼如蜻蜓點水,很難於短時期內扭轉當地的面貌。要想讓當地恢復健康的生態,還得從重建「鄉規民約」的道德規範入手。
5.39.217.76* h) u' F. K! Z. v/ M5 M
4 ^* v8 K- c  l# W4 T) F
鄉規民約實質上是農村基層自治的表現形式之一,其內容多以村民的日常行為準則及道德約束為主,像敬老、持家、交友、禁賭、禁毒、鄰里相處之道等內容,都有規範性要求,體現出農村人口的一種自發的道德教化與規勸互省。
tvb now,tvbnow,bttvb9 E& }" ~4 b7 Y/ m

9 ^6 W" w- K) l) t* D  Jtvb now,tvbnow,bttvb據載,早在北宋時期,陝西藍田的呂氏兄弟創制了《呂氏鄉約》,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一部成文的「鄉規民約」。
5.39.217.766 H2 c6 K; N: Z) k+ L+ x( K( i# ~
tvb now,tvbnow,bttvb" n$ l, S: U- ?8 g$ h1 J% w
這種具有濃厚組織意味的社會契約,對於構建、維護農村的道德規範與社會秩序、形塑農村人口的價值觀,以及和睦的人際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像建屋搭橋時家家出力、婚喪嫁娶時鄰里相幫,都是舊時農村常見的景象,體現出相互扶持的濃濃人情。

" D& E/ p* \! s: Z! f$ g* r
1 w% W, j9 D$ m* |% v% wtvb now,tvbnow,bttvb
儘管鄉規民約本身大多並不具備強制性,然而村民們通過對這一獲得共識的道德與行為規範的共同遵守,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之下,早已將之銘刻於心,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印記。
公仔箱論壇+ N. e+ [6 X' D' q" }8 M& P1 ?, I% e
5.39.217.760 H  e5 w" F9 w: b, w
寫下長篇小說《白鹿原》的作家陳忠實,曾憶及自己每每外出時,雙親在家中迎送他的眼神,就像給他一個永遠的警示:「怎麼出去還怎麼回來,不要把齷齪帶回村子、屋院。」正是這種文化印記的體現。

) T" w5 l6 \# V/ Z# r7 l1 i+ G5.39.217.768 I# U0 E0 N* Q6 U; Q* }
今天的人們若遍訪中國各地,依然會發現許多鄉規民約的留存。比如在福建省薌城的洪坑村,至今仍有一塊數百年前立下的示禁牌,要求族人「不許犯尊欺弱、竊取物件;前埕不許架棚、作廁、栽植果木;湖墘不許開井、築園、起蓋小屋……
/ U9 C: U/ L* T- i0 n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_; m7 j- j: g  Z, k; ]
河南滎陽高山鎮某村的祠堂,亦立有一塊要求村民「崇儉約」的石碑。

, `+ F3 g$ Q* [5 m,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 w" O* v: W/ g7 O
中國農村的基層治理,雖然不能將所有希望都寄於鄉規民約,但卻可以通過鄉規民約移風易俗、教化人心,這對政府將法治精神、政策推行真實落實到基層,對農村在經歷極速「空心化」甚至惡變之後,去除凋蔽、自我修復、恢復生機,有著良好的補益作用。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