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講解硬體結構及學理科技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Skyactiv科技中的「Skyactiv-G」汽油引擎的由來!Mazda第一顆Skyactiv引擎的搭載車款,為2011年6月問世的第三代Demio(也就是Mazda 2),引擎為1.3升自然進氣型式,高達14.1的壓縮比創下市售自然進氣引擎的紀錄,也正式掀起Mazda Skyactiv科技的序幕!
(圖為鋁合金汽缸本體,並採開放式水道設計)



(圖為上一代Mazda 3搭載的MZR 2.0升引擎) (引擎協力:SRR翔展)



提高壓縮比,是自然進氣引擎除了加大排氣量之外,另一項提升性能動力的方式。依照各個地區及市場的汽油辛烷值及品質不同,Mazda Skyactiv-G汽油引擎的壓縮比多半設定在13.1~14.1之間,提高壓縮比可以提升引擎動力的原因很簡單,我們從壓縮比計算公式(活塞下死點汽缸總容積÷活塞上死點的燃燒室容積)來看,壓縮比越高代表活塞到達上死點時爆炸壓力也愈大,所以才有切削缸頭或換凸頂活塞減少燃燒室容積、提高壓縮比的方式,高熱的工作效率也帶來高動力輸出,這就是提高壓縮比會性能的原因。
此外,這顆凸頂活塞的上端設有一個凹槽,這個凹槽功能頗多,第一個就是能夠將爆炸的火源及熱能集中,避免高壓縮比可能發生的提前爆炸產生在其他地方,況且如果沒有這個凹槽,活塞最尖的地方直接與高熱油氣碰觸可能因此造成失溫而爆炸不均,因此這凹槽也有熱能儲存的功用。第二個就是造成渦流效應,因為缸內直噴供油的油量少於傳統的歧管噴油方式,所以將少量的供油藉著渦流效應充份的讓汽油與空氣混合,就能夠達到最佳燃燒效能。
缸內直噴供油這個技術,以日本車廠為例,其實早在1996年的時候,Mitsubishi就以GDI為名推出這個取代在進氣歧管噴油的劃世代供油科技,藉著直接在燃燒室供油,獲取更直接且有效的汽油燃燒效能。這個科技雖然立意很好,但是直噴供油系統除了需具備能夠高壓供油的噴油嘴、高壓汽油泵浦之外,周邊系統也得同步修正搭配。
Mazda對於缸內直噴供油的研發,在上一代車型像是MZR高性能版本就有搭載採用,不過從上一代DISI系統再進化而來的Skyactiv科技,Mazda對於噴油嘴的設計又更為精進。以Skyactiv-G引擎配置的缸內直噴供油為例,一個高壓汽油噴油嘴就設計六個噴油孔,能夠更完整的讓燃油發揮霧化效果,至於位於低壓汽油泵浦、汽油油軌間的高壓汽油泵浦,這個缸內直噴供油的「靈魂人物」,可以用高達3000PSI壓力將汽油加壓,然後輸入到油軌及噴油嘴後將汽油噴出。同時也藉著缸內直噴供油,Skyactiv-G引擎才能夠解決高壓縮比帶來的高熱,以及排氣頭段較長、容易失溫的問題,是Skyactiv科技中相當重要的關鍵系統!
嚴格來說可變氣門已經不算是個「高科技」系統,更別說整合可變氣門揚程的複合式控制系統,在世界各家車廠來說都是十分常見的技術。可變氣門正時這個利用油壓來驅動凸輪軸普利盤,來改變氣門開啟和關閉時間的機構,可分為進氣端和排氣端二種,藉著改變進氣時機以及進排氣正重疊時間,達到強化低速扭力以及增強高速性能的目地。


這個造型獨特且對於汽油燃燒效能也有影響的4-2-1排氣管頭段,也是Skyactiv-G引擎特別的地方!一般來說,通暢的排氣路徑對於引擎性能來說是個加分的設計,以進氣、壓縮、爆炸、排氣四個行程來看,如果可以越順暢的將汽缸內的廢氣排出,連帶著也會讓汽缸更通暢的將空氣吸入,不過這個理論比較適用於重負載和高速行駛狀態,對於低速行駛甚至怠速的時候,就不見得是個好的設計。

輕量化減重的引擎零件、提高壓縮比的凸頂凹槽活塞,是奠定Skyactiv-G引擎對於減少運作慣性、提升高壓縮比、強化動力,又能節省油耗十分重要的硬體架構。
|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