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D8 N' N t+ O a+ I, x: w# m回鄉祭祖的海外華人華僑發現,近年來大陸清明節祭祖人群的年齡結構不斷趨於「老齡化」。清明節祭祖文化的傳承會否日趨式微?已經越來越引起華人社會關注。! F5 G' X f0 C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8 ~/ k! |* G/ J+ y+ H0 D( y
從一些大陸媒體就此所作的一些社會民調來看,所謂趨於「老齡化」,指祭祖人群中的青少年和兒童人數比例越來越少。祭祖人群的「老齡化」,是社會人群「老齡化」的必然反映。自從大陸實行「計劃生育」,家庭萎縮,迄今成員人數呈現「四二一」的「倒金字塔」結構,即通常一對年輕夫婦上有「四老」下有「一小」,即便開放「二孩」政策,短期內仍然難以扭轉「人丁單薄」的局面。& {) u) ?6 `! F+ o( g- k
_- P" A% r+ X" l5.39.217.76至於接受民調的青少年,則有將近一半比例,託辭「功課忙」、「要上班」、「祭祖單調乏味,不如遊玩」等等;有些家長亦放任孩子自主選擇。有不少人越來越憂慮:家庭或者家族祭祖的「接力棒」萬一失傳,難保家庭和家族香火會否中斷,甚至由此推論,會否導致民族傳統文化血脈斷流?如何才能使清明節祭祖文化傳統繼續在流傳中演化、在演化中流傳?5.39.217.76: S" b) F- _' F9 d& |% k: C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q% X+ q; o, x
這些憂慮不能不引起重視。但凡文化傳承,都必須依靠後人來傳承;但凡後人接力,都往往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儀式感,來不斷強化敬畏感。孔子說,「祭如在」,即祭祀時要視作逝者在場,要肅穆敬重。清明節祭祖,就是要通過營造與祖先對話的莊嚴祭祀儀式,通過緬懷先人,感恩祖先功德,對家族子孫進行生命倫理教育,激勵他們「追遠慎終」,立志光宗耀祖。tvb now,tvbnow,bttvb, y0 p6 X2 X8 s
# z$ p0 U4 l8 j不過,祭祖儀式亦必不可免地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大陸的許多地方由於推行了殯葬改革,土葬讓位於火葬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人們亦逐漸由拜山掃墓,改為集中在殯儀館劃定的祭拜區祭祖。由於人口全球大流動等原因,許多人不能在清明節趕回鄉掃墓,亦相應出現委託他人代為掃墓,或者網上祭祀等等新的祭拜形式。: Y K& ^% `1 E- h
4 n3 J6 m/ ?, u8 q顯而易見,在殯儀館劃定的祭拜區祭祖,場面壯觀,有助於增強儀式感,但是人滿為患一桌難求,亦有失清明拜山的郊遊賞春優勢。曾經試行的「撒骨灰到大海」形式,由於缺乏傳統的「墓碑」標誌,不便祭祀,並沒有得到更普遍的認可。「埋骨灰植樹」形式,便於家庭或者家族聚會拜祭,但由於在交通相對便利的林地埋骨灰易被征地遷移;而可望較長時期不受征地影響的林地又往往位置過於偏僻,前往拜山更加耗時費力……總之,大陸的一些探索性做法,目前仍然存在某些不足。5 L/ @5 a! O T# X0 [8 f& l
, a! ]/ M* g6 g7 R9 ~& x, x2 r/ I9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條件?又如何更好地傳承清明節祭祖文化遺產?有不少學者認為,儘管形式可變,但是清明節祭祖文化的核心內容不可變,甚至不容淡化。否則,清明祭祖就將徒有形式,實則「魂不附體」。清明祭祖儀式「魂」在何處?近代史上推動「戊戌變法」的主角之一梁啓超曾經認為,「中國的一切文化都建立在感恩的基礎上」。顯然,「感恩」也正是祭祖文化的核心。5.39.217.76/ D2 K! D: s' t0 }3 M. E/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