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11 05:04 AM 編輯 0 _( c& O" w3 L1 f
+ ] L2 q0 K: A& ?& L公仔箱論壇但是我們講歷史,也不能光講一個歷史的必然性。如果只講歷史的必然性,那就是黑格爾那個話出現:凡現實的就是合理的(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這個rational,是指合辯證的理性,是套在辯證的發展中講的,它不是邏輯的理性,也不是科學的理性。如果說凡現實的就是合理的,那你也可以說,那共產黨也合理呀,秦始皇也合理呀,它在歷史中是必然要出現的呀。所以我們講歷史,除了歷史的必然性以外,一定要講一個道德的必然性(moral necessity)。照這個意思,講歷史就要有兩個判斷,一個是道德判斷,一個是歷史判斷(註七)。中國以前也 有這個問題,南宋的時候朱夫子和陳同甫兩個人相爭論,就是這個問題。朱夫子只有道德判斷,沒有歷史判斷,所以他不能講歷史。陳同甫呢,他似是只有歷史判斷,沒有道德判斷。所以兩個人起衝突。事實上陳同甫那個歷史判斷,並不是在辯證發展中的歷史判斷,他那個歷史判斷,嚴格講只是英雄主義。陳同甫的基本精神 就是英雄主義,他要爭漢唐,要承認漢唐也有價值。他說中國歷史不是堯舜三代就完了,而且天地並非架漏過時,人心並非牽補度日。如果我們不承認這漢唐的價值,那三代以下的歷史不是掛空了嗎?這樣不就是架漏過時嗎?所以他力爭漢唐。這裏我們要瞭解一下陳同甫承認漢唐是在什麼立場承認,他還不是在辯證發展中歷 史判斷地承認之,而只是英雄主義地承認之,仍然只是偶然。所以他和朱夫子相對反,而皆不能證成歷史判斷。這兩人之爭,在南宋是個大問題,而且這個爭論很有啟發性。' O% f, ~1 J) d4 P. d' ~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2-19 12:45 AM 編輯 1 N' m6 C) C- L0 X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 E/ w. X% g% S2 G5 n1 C
前面講過我們不能說般若解脫法身三德秘密藏所成的大涅槃法身創生萬法,但為什麼又可以說「佛教式的存有論」?特別加個「佛教式的」(Buddhistic), 就表示和一般的存有論不同,需要另眼相看,仔細了解。到天台圓教時確可以成存有論,因為可以維持住一切法的存在。在圓教,成佛是即九法界而成佛;般若是就著一切法而成般若;解脫、法身皆然。一切法就是九法界及佛法界所成的十法界,就是「一念三千」,三千世間法均包涵在內。一定要就著一切法而成佛,因此當成 佛時,一切法一定要存在,就在佛法身上保住了一切法存在的必然性。換言之,既然即九法界而成佛,則三千世間法就無一可去。一般以為佛教講空、無、寂滅,好像不要這個世界,那並不是圓教。在天台圓教無一法可去,就是地獄、餓鬼、畜牲之法也皆不可去。只有達到這圓教最高之境界,一切法的存在才能保得住;保得住 而不是偶然的,就是必然的,因為成佛有必然性。法的存在有必然性就是存有論,此即「佛教式的存有論」。7 r) _" `: D4 i, l
, I; S4 t: N8 J8 v* i. ?3 e* o公仔箱論壇法身帶著一切法而成佛,就保證一切法的存在,但並不能說法身創造一切法,而是由智的直覺之呈現來保住法的存在。般若也是智的直覺之一種形態,但並不像康德所說的上帝的直覺就是創造。因此我以「一體呈現」來表示。 一體呈現而無一法可去,能這樣保住就夠。這就是縱貫橫講的形態,道家亦屬此種形態。「橫講」並不是把知識之橫的方式插進來,而是不以縱貫的創生的方式講,而是「一體呈現」。既然一體呈現,則當法身呈現時,一切法統統呈現,都不可消去。當般若呈現時,一切法都在般若之中,和般若一起呈現,般若不就反過來保證 一切法之存在了嗎?因為一切法就是般若法身的內容。解脫時也是就一切法而解脫。解脫是去病,維摩詰經所謂「除病不除法」,要去的是病而不是法。解脫要斷貪瞋痴,貪瞋痴是病,但同時也是法,當法來看就永遠不會去掉。例如發怒,怒並不一往都是壞的,有時也是好的、需要的,所謂「武王一怒而安天下」,就是菩薩也 並不都是低眉菩薩,也有怒目金剛。這是最高的智慧。一體呈現而保住了法的存在,就是用「佛教式的存有論」這個詞語的意義;再說實了,就是「縱貫橫講」這個詞語的意義。道家也有這種意味。大家要徹底了解這些詞語的意義才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 B- n8 b W. ^; @7 ]0 T
0 X" H! t2 u* m- H. \& O, k+ d5.39.217.76因為忌諱佛老,所以大家講聖人之道,最怕講這個「無」。一講這個「無」,他就說你來自佛老。其實聖人也可以講無,不一定講無就來自老子。當年陸象山和朱子爭論太極圖說,就因為太極圖說講「無極」是來自老子,非聖 人之道。朱子起來後,忌諱更多。凡是講無的地方,或者是稍為玄妙的地方,都不敢講,以為來自禪,因此佛老成為一個很大的忌諱,這對於發揚儒家思想是不利的。凡是高明一點、深遠一點都不敢講。聖人的道理自是家常便飯,家常便飯也自是好的,但極高明而道中庸,並不是一天三餐以外就什麼沒有了。% P. T3 k$ A$ {3 t3 ?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3-1 11:55 PM 編輯 , X) o. l2 M8 C, P- |& t
; K- G' }! A2 L
第十講 先秦名家之性格及其內容之概述$ u# I$ U0 C. A! T3 ~0 a) _$ o
* |+ z! q G/ ^. R W; m
" {7 E$ W2 C# f3 \, i9 h5.39.217.76先秦名家不如儒、墨、道、法等家那麼整飭而有系統,也不同於它們是針對周文疲弊而發,因此名家本身與周文沒有直接的關係。儒、墨、道、法等家都是針對周文疲弊而發,然一發出那些思想,就連帶地引出名家所討論的那 些問題,所以名家是派生出來的,而其所以派生的機緣仍與周文疲弊有間接的關係,這現實的機緣即是孔子的「正名」。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Y w, }# F2 m
* X1 U7 B& P! Y: D公仔箱論壇註四:明道云:「醫家以不認痛癢謂之不仁。人以不知覺、不認義理為不仁。譬最近。」(「二程全書」卷二、二先生語二上)此條未註明為伊川抑或明道語,牟先生斷為明道語,今從之。 6 N# T o' Y0 T: q D" w公仔箱論壇 $ H0 S# Y. l5 M0 ^' B" g4 j/ M5.39.217.76註五:「二程全書」卷十九、伊川先生語四。tvb now,tvbnow,bttvb% i5 @0 n$ y9 c
; r1 ^$ m: I% n4 e, y8 |註六:指陽貨篇「宰我問三年之喪」章。 7 A b3 j5 c6 C; h . C, B' G. a, I1 @: _0 _0 K4 X註七:同註五。5.39.217.76; U+ J7 j9 N! }$ U+ @4 m
2 T+ w6 X3 W. q* V) o
註八:「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二,答張敬夫十八書之第三、四書。6 n2 s5 \; B; U! s, e ]; m4 Y
0 w: i( H6 l& \$ r% w3 ztvb now,tvbnow,bttvb註九:見Max Muller, Existenzphilosophieim geistigen Lebendr Gegenwart. F.H. Kerle Verlag, Heidelberg, 1958。此文有張康先生的中譯,見於「現代學人」第四期。題為「存在主義在當代思想界之意義」。「方向倫理」德文作Richtungsethik。據云,Miller所述為海德格的意思。5.39.217.76. ?8 s9 [& s3 M+ F# t
5.39.217.76" }: w: ~# v8 K6 V
註一○:同上註。「本質倫理」德文作Wesensethik。 8 O E" s8 ~ m. Ztvb now,tvbnow,bttvb3 p% O" j5 U8 I
註一一:見「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第二章中「由他律底假定的基本概念而來的一切可能的道德原則之分類」(Einteilung aller moglichenPrinzipien der Sittlichkeit aus dem angenommenen Grundbegriffe der Heteronomie)一節﹔又見「實踐理性批判」第一部第一卷第一章「論純粹實踐理性底原則」(Von der Grundsatzen derreinen praktishchen Vernunft) 定理(Lehrsatz) 四解說(Anmerkung)二。 5 F @' g, ?+ r- f; o& W1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4 E7 M3 R3 R( g+ }
註一二:見「象山全集」卷十五「與傳克明書」。! e9 [8 V% D9 G" L2 i% `
; \ K) D/ @! A! K
註一三:見「明儒學案」卷十六「江右王門學案」:「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東廓、念菴、兩峰、雙江其選也。再傳而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陽明未盡之意。」 F' S$ i4 M+ v+ @5.39.217.76 * w K8 ~- a" K8 I! d5.39.217.76註一四:見「明儒學案」卷十二「浙中王門學案」二:「世之議先生者,不一而足。夫良知即為知覺之流行,不落方所,不可典要;一著功夫,則未免有礙虛無之體,是不得不近於禪。」 + g' k; U: B" Z/ E% |' X) Wtvb now,tvbnow,bttvb* Y. T6 f2 d' D$ k( z
註一五:見「明儒學案」卷三十二「泰州學案」:「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亦啟瞿曇之祕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襌矣。」tvb now,tvbnow,bttvb4 W1 R0 \9 P6 T9 y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