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K8 m0 ?* a! d; ^9 @公仔箱論壇3 @# T& E8 ]( j3 p0 g8 L$ @
特朗普這系足以稱為反動的政治理念,得到白人尤其是中產階層支持,底蘊是特朗普把這些人久藏心底的基因挑出加以煽動。美國學運年代,面對成千上萬青年走上街頭反擊共和黨管治,尼克遜曾經發起「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訴求,以白人、中小商販、失業工人、農場主人及中產階層為對象,舉起要求社會穩定大纛,指摘學生及示威者打破社會安寧及百姓生計。杜克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威廉切弗(William Chafe)在二○○四年著作《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America》指出,尼克遜用「沉默的大多數」分化美國成為兩個集團,作為其策略的一部分(Nixon's use of the phrase was part of his strategy to divide Americans and to polarize them into two groups)。Conard Black更進一步指出,通過點燃沉默大多數對社會常態受到社會蛻變帶來侵損的憂慮,引帶到這些民眾身上(shared Nixon's anxieties and fears that normalcy was being eroded by changes in society)。9 M; U6 r3 `" {- s0 ]
tvb now,tvbnow,bttvb( @. ]5 ^- {: w
5.39.217.769 `) V2 `! ~: r( k
易言之,尼克遜對民間社會的挑撥,目的是解決他無法治理混亂不堪的外交內政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不滿;而被引帶上路的「沉默的大多數」,他們原本只是對動盪社會萌生一絲恐懼,卻不自覺加入成為支持建制的一方。這種玩弄社會氛圍手法並非新事,年年月月都在世界各地發生,屎橋行之多年仍有人受,便是來自人們心 底下的保守心態。耳目清明者不難看到,這些以挑撥來保一己政治生命的魑魅魍魎之輩,除了尼克遜就是如今民意高踞不落的特朗普,他去年七月在阿里桑那州拉票時再次出口術,「沉默的大多數回來了,我們要拿回我們的國家」(thesilent majority is back, and we’re going to take our country back)。特朗普這話極具針對性,只要看過他歷次演說,明顯是衝着婦女、黑人、穆斯林「拿回我們的國家」。但他的聰明在於不把這些話挑 明,任由受眾自行詮釋,引起的效應更大也更惡劣。 5 X \8 ^& k! V9 Etvb now,tvbnow,bttvb ; ^! r4 Z1 A1 l% x- k9 ^5.39.217.76挑動民間以利一己管治 ' o# \" ~) g* ^- W' L3 H& Dtvb now,tvbnow,bttvb 3 _) T! C; i, f. T9 H3 Utvb now,tvbnow,bttvb特朗普的復仇心態源於七十年代以降的社會變革,這些嬗變發軔於六十年代的反戰學運。正如學運領袖海頓(Tom Hayden)起草於一九六二年的「休倫港宣言」(Port Huron Statement),改革社會焦點集中種族歧視、核戰危機、貧富懸殊、大學生政治冷感以及自由主義思想枯竭這幾方面。可是,恰恰就是這幾方面在七十年代 之後的飛躍發展,刺痛既得利益者要害——他們失去了種族主義者的心理優勢,失去了掌握核戰高地的科技強國位置,失去了財富不公帶來的優渥生活。更重要的 是,意識形態的巨大調整,令致他們毁失「傳統價值」,取而代之的新政包括墮胎合法化以及失業救濟涵蓋面愈加廣袤。他們失去的一切,在學運爆發前是保守派當道的主流意識形態,大右派參議員高華德(Barry Goldwater)一語中的,「我就是右派(right),我就是對(right)」。5.39.217.76: H+ @; O" q8 ]4 m
5.39.217.76) Y4 J7 H. k3 S; e7 _$ h/ G( @. ~
. k! X. e* b. V. _( }) @
因此,若因為右翼政治立場而將特朗現象歸因「經濟不夠自由」,是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盲點。他要改變的不是醫保計劃的「準社會主義」,也不純是禁止槍械的「奧巴馬主義」,他反對的是四十年來已成定局的社會左傾趨勢。必須指出的是,這裏說的左傾,不是中共俄共的「左傾」,而是社會政策上更重視人文價值,講究 多元的社會體系平衡。 4 E, r& g4 c& @8 v' m2 F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4 }8 i7 \" Y1 H6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