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a( v( K6 v* H5.39.217.76第二個要點是,在服務業份額首次超過工業的時候(在二十與三十年代之間),美國人均GDP(以1970年美元購買力計算),是在3300美元左右。5.39.217.76# A+ z, K% Z2 C. b
* z {5 A: v7 D; v# v)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後來,經濟學家發現,其他發達國出現工、服業份額交叉的時候,人均收入也差不多都是在這個水平。算進通脹的話,這個收入相當於今年的20000美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 N9 s+ L% Y1 D' [9 ^8 H
- Q' w$ |6 L6 O$ v& r+ W
中國的「工轉服」交叉點出現在人均收入在4000美元左右的水平,相對外國而言顯得比較早,有可能是「新經濟」的自然發展歷程不同於「舊經濟」,也有可能是政府政策催谷或者是工業萎縮得太早的結果。若是後二者,問題比較大,原因之一,是服務業的技術含量沒有像工業增加那麼快,而技術含量是GDP長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美國八九十年代工業給掏空之時流行一句疑問:Can anation of burger flippers continue to grow rich?之後的發展是,美國經濟依然增長,但速度減慢了。中國還遠沒有美國八九十年代那時那麼富,主要靠服務業推動的話,就跳得過「中等收入陷阱」了麼?這不是理論問題,答案需要不斷觀察。# K. O# A4 c' q1 C
]/ _+ _8 h- g" q. G然而,最引人入勝的問題還在於:為什麼會出現「工轉服」?主流經濟學家從西方經驗得出了答案。198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系教授Victor Fuchs做出的經典實證研究指出,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實質工資,令女性勞動力的市場價值不斷提升,大量婦女因此從家庭走向就業,以前在家裏提供的服務,必須改為由市場提供,服務部門由是相應增長;在眾多的解釋因子之中,除了「服務業的勞動密集程度比工業高得多」之外,以這個與「婦女解放」有關的因子最為重要。tvb now,tvbnow,bttvb: R( P" i* @- c" L6 `1 E7 d
/ N9 G2 o4 r' a; {0 c! F
Fuchs的論文指出,從1950到1978年的28年之間,美國的婦女勞動參與率幾乎倍增,而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增幅最大的部分,竟然是已婚有孩而且孩子的年齡是在6周歲以下【表】。公仔箱論壇2 C7 t$ E8 j2 a6 o, _# p" S
公仔箱論壇. [9 l/ \. _1 o, ~4 {. L
# J' F7 x% L$ @* ]7 K' [. m【表】中最後一組婦女進入就業市場的話,所需要的家務勞動替補當然也最多。Fuchs指出,這個婦女就業率增加的因素,可解釋期間服務業比重增加的四分一【註2】。 G0 d0 O+ P( h2 D t; \
公仔箱論壇 G9 T! x$ L9 J* d; y' \;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