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 C* Y$ q5 F% ~7 B#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廢》歌的歌名,乃是惡搞中共哈俄時代舉國上下人手一本的蘇聯「革命浪漫主義」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得來;一字之別,創意無限,既點出了反主流文化的要義,更非常「貼地」,以致當晚這歌名一讀出,伊館內的一眾自認的廢青登時給逗得樂不可支。 8 t3 ?3 N' F/ ?, ?. P- r( k . z. d' f) S# p公仔箱論壇「反主流文化」的概念,源自美國學者TheodoreRoszak(1933-2011)1969年出版的一本書TheMaking of a Counter Culture【註2】。上世紀六十年代,歐美各國風起雲湧,同時出現以年輕人為主的反主流社會的運動,他們反越戰,反威權主義,反黨派壟斷的政治,反種族、性別、性向歧視,反資本主義的軍工綜合體。事實上,一切傳統的社會觀念,都在被顛覆之列。tvb now,tvbnow,bttvb/ F5 B+ P, y' h
" s( O% \5 t u; S. v6 Itvb now,tvbnow,bttvb到了七十年代,這個運動稍為收斂,不再那麼激進,衍生出被視為十足「中產」的環保運動。八十年代之後,運動基本上銷聲匿跡,曾經領導過反主流文化的響噹噹人物,或多或少都回歸主流。儘管如此,反主流文化對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衝擊,卻不能磨滅;在學院裏,文學、政治、歷史、法律等幾乎一切非理工科目,都加添了反主流、新左派的元素,影響十分明顯。 3 b5 ]8 D: k; T; d0 f$ `# T! r+ {% Q / A& F' |* p+ D# w$ [$ b. G1 i& \在香港,2014年是一個分水嶺。以前的社運鬥爭,都發生在政治和民生層面,在文化層面出現反主流的方向,幾乎是沒有的,儘管一些反主流文化的元素已經存在了,例如年輕人中的「下流」傾向、LGBT平權觀念等,已經相當普遍。改變的契機是佔運。運動當中,出現關鍵性發展:文化人、演藝人、網絡人參進去了,與他/她們的受眾在抗爭中相遇,相互影響激出的火花,催生了香港的非主流文化。《100毛》與毛記電視便是其產物之一。tvb now,tvbnow,bttvb) [2 \; y1 i6 n4 c2 l
, m4 i/ R! K+ ~$ D
這個香港的反主流文化,既生於佔運,無可避免地帶有佔運的兩個主要政治色彩:本土的、反赤的;一言以貫之,就是「香港人」的,其對立面籠統地說就是「阿爺」(包括了「國家」、「黨」、「特區政府」,但主要是反控制、反威權、要自主)。 & o8 t0 Q+ a/ O7 o4 B( a. @7 o公仔箱論壇 ; |0 j! |1 J' W H) g# S- J公仔箱論壇另一方面,這個反主流文化現象,本身是運動的產物,甚至可說是運動的一部分,卻對運動/自身提出了幾個思考題:tvb now,tvbnow,bttvb9 L9 K- n4 ?( |* v6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