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Y2 b% X/ l. U1 D後來大家都恥笑他儍,說他竟然天真到以為這個世界已經完美得不能再好;可是流傳他那句名言的論者卻往往沒注意到他對完美世界的定義:「以最簡單的律則塑造並規範最多元最豐富現象的世界,就是最完美的世界」。終其一生,萊布尼茲不斷努力的事業就是要找出世界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理,以及能夠最清晰最明確地描述眾多現象的語言。前者使他開創出一套哲學史上非常重要的形上學說;後者則讓他建立了數理邏輯,啟發了二十世紀的分析哲學。但和後來只是想創造「普遍語言」和最抽象文法的邏輯實證論者不同,萊布尼茲總是把另一隻眼睛盯住現實,沉迷於這個「現象最為豐富的世界」。就算一葉可以照見全世,他也要窮盡世上每片樹葉的背面。明知一瓢舀不盡無垠大海,他也要一瓢瓢舀下去,至死不休,是人類求知慾與好奇心的最大化身。$ c. d# y0 Y9 i
公仔箱論壇: S' @3 S' x% ?) \2 ^* ^: d
號稱最後的「文藝復興人」,有人詬病他在文藝上沒什麼表現。是嗎?他死前一年,拖着病軀,一邊繼續那不可能寫完的王族史,一邊還在修改晚輩詩人彼得森(John William Petersen)的史詩《烏拉尼亞》(Urania)。這首全長十五卷,每卷一千行的拉丁詩是他勸彼得森寫的。可彼得森寫完之後,他卻覺得不夠完美,所以自己抽空替他編輯改進。在他最後的日子裏,他回信告訴彼得森:「我在它上面已經付出了很多精力,為了讓一件如此匆忙寫就的東西變得精緻有序。所以我已經改動了無數的東西,有時候是整頁整頁地修改……」。 8 O8 d# F0 \" ^- v6 [0 @7 d5.39.217.76 4 y* O$ L' V2 S B' x(在漢諾威重讀萊布尼茲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