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I a- [3 s0 D \一九八七年,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肯尼迪(Paul Kennedy)寫了一部《大國興亡:1500年至2000年經濟變化與軍事衝突》(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這與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新權威主義概念在中國大陸精英及知識分子之間傳誦一時,前者指出經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要素,只有強大的經濟及製造力才能打勝戰爭;後者以集權為國家發展藍本,提出政治上壓制自由化及民主化,經濟上則以全面開放為主軸。肯尼迪在這部以非歷史專業文字撰寫的暢銷書說,大國崛起秘訣在 於經濟變遷及軍事衝突,隱然暗喻先有錢財再有槍炮。兩名學者的文章及概念在西方社會引起爭論,但在八十年代亟欲崛起的中共內部一面倒有其支持者,精英階層認定這是未來崛起的可據之道。事實上,新權威主義在趙紫陽時代已見端倪,當時被視為政治智囊的學者吳稼祥便是新權威主義的大力支持者,所謂「乾綱獨斷,不 能有兩個權力中心」便是出於一九八八年的中國大陸。 - s# a3 M$ y3 j) z w- N# V! b8 `: a3 }; |0 s9 U' o5.39.217.76大陸精英的《大國興亡》認識 8 i0 z3 o7 j: n$ B) _" I( m+ Htvb now,tvbnow,bttvb4 U, w# ^' Z, R" L/ ^6 {, J
事過境遷三十年,中美經濟實力愈追愈近,肯尼迪的大國興亡情景在遠處若隱若現,中共開始構想另一套世界新秩序,與老布殊的一套有所分野,核心仍是建立有利於己的戰略格局。由於中共經濟實力較前豐厚,即便硬實力的軍事水平距離美國仍遠,然而財可通神,誰都不可能隨便對孔方兄閉門不納,尤其阮囊羞澀的更是倒屐 相迎,包括英國。亞投行一役英國率先表態支持,不僅替中共開展兩廂,更倒打一耙把美國氣死在地。英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所謂自由世界成員,更是美國在北約親密盟友,卻就是第一個支持亞投行的主流西歐國家。今次習近平到訪帶來大量訂單,外界視之為對英國的犒賞。卡梅倫倒也卻之不恭,說到底他要靠選票支撐 下去,經濟不行就算牛皮吹到天高都無法解決失業問題。2 _' O% a0 M1 Q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