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c" e% H! C3 U% m% H/ M0 R公仔箱論壇他的第一個論據是所謂“英式殖民地管治文化”使然,具體來說,就是英式殖民管治當局不必事事聽命於倫敦政府,因為倫敦信任當地官員的判斷,不介入殖民地日常事務云云。多美好的想像,可惜與歷史事實不符! 公仔箱論壇* Z7 L' R0 P; y4 q2 i' \$ C8 M8 B$ F! t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O2 u% W t. W# K( Z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7 V, L' w) @ T
首先,從人事角度來說,港英殖民地的高級官員,尤其是來自英國本土或者英聯邦澳洲等地的英裔官員,都是由倫敦殖民地部以及後來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委任掌控的。豈止港督是由英國委派,從輔政司也就是後來的布政司,一直到一般政務官(Administrative Officer)、警官(Commissioned Officer),都是由倫敦委任或者掌握其人事檔案。不僅殖民地總督會被倫敦殖民地部安排在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之間進行輪換,就算一些普通的官職,也會隨時被倫敦殖民地部進行易地輪換。例如最後一位英裔布政司霍德,人們只知道他在香港殖民地政府任職幾十年,卻未必知道他曾經在1977-79年被倫敦調回英國,出任北愛爾蘭事務處次官。人事管理的深度和廣度,遠超今天基本法所規定在高度自治下的中央對特區的人事任免權,港英何來自治可言? tvb now,tvbnow,bttvb0 C) Y# f( k: y% r. S
* e! F. }& A8 y# i9 ]; Y2 Q7 p2 \ , {! f& I& S'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更為重要的是,就算這些港英官員享有很大的管治香港的權力,高級官員基本上都是英裔人士,華人高官近乎沒有。1950年代,港英政府總共有47名政務官,其中華人 只有1名。即使到了1966年,在包括司法機構在內的146名高級官員之中,也僅有24名是本地華人(以上數據源自李彭廣教授的《管治香港》第3頁和第154頁)。再把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開始推行的公務員本地化計划算上,也不足以說明本地華人官員開始掌握所謂的自治權。根據1974年輔政司羅弼時爵士(Sir Denys Roberts)呈交倫敦的報告指出,為了防止因公務員本土化所引起的國家安全等敏感問題,港英政府官僚系統必須分成甲種、乙種兩類官員。甲種屬於核心,必須由英國人出任,乙種雖然不是核心,但也應該(should and ought)首先挑選英國人出任,華人擔任這些官職應當緩行。換句話說,就算當時港英官員真的享有所謂的自治權,精確來說,也是港英政府中的英裔官員享有這種“自治權”,並非本地華人官員享有。如此說來,按照方文章所“重構的”這種自治權歷史邏輯,那麼今天香港的自治權豈不是應該屬於前殖民政府的英裔官員,再怎麼也輪不到本地華人身上啊! % r% f& k( @) c" o" H3 R
9 i& _# m. R: \8 i" q 6 v4 Y' A, m0 H3 i0 |/ \. C公仔箱論壇行政“便宜處置權”非政治憲制自治權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 U7 a8 O; C2 n
1 c, M" d' p1 r% L! C2 U% ~# B6 |tvb now,tvbnow,bttvb! M8 r/ g( R6 n$ \: |, r
另外,所謂港英殖民官吏不必事事聽命於倫敦的說法,嚴格來說這只是行政上的便宜處置權(executive by expediency),絕對不等於是政治上、憲政上的自治權。更何況,別以為倫敦真的做甩手掌櫃,港英官員可萬事自理。根據前特首曾蔭權的回憶,當他出任港英第一位華人財政司之時,每天上班首先要花45分鐘閱讀來自倫敦的電報文件,然後再花2小時做相關的工作(見2007年6月21日《南方周末》)。同樣,在1980年代擔任港英政府常務科主管職務的陳祖澤,每天8點上班,首先花2小時閱讀由倫敦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發過來的電報文件(見政府出版的2001年11月號《公務員通訊。退休公務員專欄》第30頁)。這個兩個例子說明,即使已經到了所謂實行“公務員本地化”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對香港管治的介入程度仍然是非常深入的,絕無甚麼自治可言。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W3 r/ ~$ ^/ Y# v
P: h* t9 l) }# p* r) G8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