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裕周記﹕美國新聞行業的殊死戰 2 y' T& m" u- S; y. V7 c N& w1 N5.39.217.76 4 j2 g, ?) I z) D) m; D 4 v% z, P; E3 X* y5 Z( a5.39.217.76美國確是一個難以閱讀的國家,當總統是黑人而且是多年前已經當選,全國電視台(network)才有第一個黑人新聞主播。長年雄踞收視率的全國廣播公司 (NBC)上月剛由黑人記者賀特(Lester Holt)接任主播,屈指一數,比起奧巴馬入主白宮足足遲了七年。美國三家以無線播送的全國電視台,新聞部赫赫有名,包括已成經典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美國廣播公司(ABC),另外就是NBC。CBS資格夠老戰績彪炳,五十年代不可一世的參議員麥卡錫政治生命就是斷送在CBS手上;ABC是 八十年代拔尖,靠著主播真寧斯(Peter Jennings)全球採訪,在收視率爭奪戰一度領先。NBC過去十年獨領風騷,當時的主播是威廉斯(Brian Williams),今年早些時他被揭在美國攻伊一役的報道吹牛,失去公信力當即撤下,之後黯然離去,賀特接任。 # K u: J8 t7 B8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F5 c: S# @+ C6 a
這三個電視台因為無線播送,有空氣的地方即可收看,影響力與今天的互聯網社交平台一樣強大。按機制,三台主播就是新聞部總編輯,走上主播台,不是靠咬字清晰英偉過人,是要有血有汗的前線經驗。因此,CBS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的南部口音儘管惱人,一做二十年;美國是老年人的墳場,可是記者與主播一點也不要年輕,愈老愈好,觀眾要老記者說出來的新聞才相信,六七十年代CBS王牌主播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被民眾認為「美國最值得信任的人」(most trusted man in America),那時已是六十出頭。- X' N& W' I( o6 i5 b
公仔箱論壇( q! q0 u0 k" l
傳統上,美國主流媒體是自由派天下,保守派對這三個電視台的痛恨可用「不共戴天」形容;印刷傳媒則以《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為首。三台兩報是傳媒之戰的一方,另一方是近三十年崛起 的《華盛頓時報》以及九一一事件後冒起的福斯新聞(Fox News Channel)。兩陣對圓,不僅是銷量與收視率的角逐,更是一場延綿三十年、關係到子孫後代的意識形態鬥爭。 2 W$ n0 F) L-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m _' Y2 G5 [( g. ^2 |6 s' m1 b& v5.39.217.76開國功臣杰佛遜的一席話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d5 p( }- A6 ^! A5 o' |% @* N7 z
5 r5 H o% b, b0 Y, k+ N2 F5.39.217.76美國主流傳媒的自由派思想其來有自,這是鐫刻在歷史的不滅言辭,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杰佛遜一七八七年說過一番話,至今仍被全國上下奉如圭臬,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這段話簡潔有力,就是「要報紙不要政府」;再是美國憲法修訂案第一條是保障言論自由,美國主流傳媒便在這種氛圍孕育。加之新教徒在新大陸的成長背景,脫離英國的人格自我肯定,自由主義思潮起東北跨中西直達加州海岸,傳媒的保駕護航是主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保守勢力藉著冷戰對自由 派反撲,前述的麥卡錫主義即為其中之一,對同情/支持共產主義或紅色政權人士大加迫害,對中共友好的國務院官員謝偉思等一一放逐,花旗國土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即便如此,自由派新聞工作者依然大舉出擊,CBS記者莫羅在自己的節目當面質詰麥卡錫,一舉推倒白色恐怖,自由主義在新聞行業日益遠颺。tvb now,tvbnow,bttvb) y4 x# M& O5 U1 m/ w& `2 t4 u
7 U/ }1 A+ ?$ R( V) g; [: @
不過,保守勢力不甘罷休,美國在越南慘敗而回,雌伏多年的這股力量重新抬頭,認為美國是被「同性戀、嬉皮士、工會分子、新聞記者」搞垮,於是向他們認為是罪魁禍首的自由派傳媒叫陣。這場意識形態的短兵相接於一九八二年爆發,保守派不是組織示威抗議,而是在傳媒平台設立機構散播自己的聲音。第一個打出這面旗 幟的是南韓統一教教主文鮮明斥資的《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開宗明義表明它的對手是報道水門案把總統尼克遜趕下台的《華盛頓郵報》,「《華盛頓郵報》是美國最針對統一教的報紙」。《華盛頓時報》能夠在美京破土而出,與當時美國政治及社會氛圍有極大干係,當自由派攻城掠地稍喘一口氣之時,便是保守派登場之日。tvb now,tvbnow,bttvb- E/ w0 j/ X' Q( d
" t6 X n% [: D) s6 `列根與《華盛頓時報》關係5.39.217.76! ?: h. ~5 J0 b
4 g2 R8 D6 C) B- I0 W
《華盛頓時報》開報之年是列根總統任期第二年,列根是美國政壇保守派大老,早年擔任荷李活演員工會主席時參與麥卡錫主義對業內同行的迫害行動,政治劣根早已臭名昭著。雖說列根沒有與《華盛頓時報》有直接關係,但眾所周知他是這份報紙的支持者,每天都讀;更有說法指列根政府暗地力撐《華盛頓時報》,證據是不 少軍方消息在該報捅出來云云。這種說法長年縈繞不去,但始終無法證實,然而今天《華盛頓時報》的五角大樓消息仍是極多極準確,這是客觀事實。總部在紐約的傳媒監察組織「公平及準確新聞報道」(Fairness and Accuracy in Reporting)則稱,在退休之後的一九九七年,列根說美國人民應該知道真相,而《華盛頓時報》就可以「告訴人們真相」,這至少證明一點:列根是《華盛頓時報》的忠實支持者。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研究員嚴震生則從「美國通」的角度指出,若經常閱讀《華盛頓時報》,會得出如下印象:奧巴馬不是在美國 出生;奧巴馬是社會主義者;奧巴馬是伊斯蘭信徒。是耶非耶,有興趣者不妨上網一查。 ; F, y1 C( \$ ~7 l2 c$ J5.39.217.76 ! c5 d/ q( V& Z2 S7 s2 W5.39.217.76另一場更受人注目的開打是福斯新聞對NBC的爭逐,賀特擔任NBC主播,兩強之爭更見矚目。福斯新聞由澳洲傳媒大亨梅鐸創立,九一一後以愛國主義為大幡, 招納平民百姓於其下,更超越CNN成為美國第四大電視台。梅鐸砸下巨資建構大寨,從其他電視台挖來記者編輯,包括NBC的前駐白宮記者克里斯華萊士 (Chris Wallace)。克里斯華萊士系出名門,其父是自由派傳媒大將、CBS王牌新聞節目《六十分鐘》主持人米克華萊士(Mike Wallace)。福斯新聞不乏被認為立場偏向共和黨的評論員,有人更稱之為當今美國保守傳媒陣營第一號悍將。對此,福斯新聞工作人員矢口否認,表示己台獨立客觀,並稱正如電視台口號We Report, You Decide(我報道,你判斷)那樣中立。公仔箱論壇8 m+ B$ d) L7 r, ?5 x2 Z( Y# u
% E$ B% J: Z% g+ g% K0 h
福斯新聞﹕自由派眼中重炮手5.39.217.76- C2 \: w8 J3 y+ f2 T# d: ?8 S2 N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 Q) ^5 u8 c+ ^, \3 @5 H% [
據美國傳媒報道,克里斯華萊士曾說「我想我們與NBC抗衡,NBC報道自由派議題,我們報道反面議題」。克里斯華萊士調轉槍頭的原因無人知曉,福斯新聞對自由派人士不很客氣則是自由派觀眾的觀感,不少自由派人士拒絕接受福斯新聞訪問;久而久之,雖然只是觀感,福斯新聞在一些人印象當中變成狙擊自由派的重武 器。另一方面,九一一之後,美國保守意識形態全面抬頭,開始滲入向為自由派重地的東北地區,客觀形成在大眾文化層面展開清洗自由派理念的勢頭。當然,意識形態各為其主,不能說保守派是壞蛋而自由派是善人,然而部分傳媒機構在保守大潮下走出承傳多年的自由派價值觀是罕見之極。不過也有藝高人膽大者接受福斯新 聞訪問,包括保守派最痛恨的前總統克林頓。網上有這次訪問,長約十數分鐘,這裏不擬轉述,但看上載者的自擬題目便可知戰果如何:Bill Clinton Kicks the Crap out of Fox News。在美國俚語,kick the crap out of的意思是打贏一場泥濘廝鬥,片段應該仍在,值得一看。tvb now,tvbnow,bttvb9 p. f! d7 A# Y/ M" J& o. X' w7 n1 Z9 h
, n0 @$ F! B)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美國保守主義與 自由主義的對戰早已有之,不過,昔日的爭戰是君子之爭,熟悉美國社會的多會聽過《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這份創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 的雜誌,自我表述為「最廣泛閱讀的保守派評論刊物」,主事者是耶魯大學出身的布克利(William Buckley, Jr.)。此人立場右傾,篤信自由經濟,為人稱頌的是從不向權力靠攏,沒有收受保守勢力利益而替右翼政權維穩。列根上台後,一直有說留空職位給布克利,但他不為所動,依然以文會友。二○○八年二月,布克利在家裏車房改裝的書房去世,自由派給予他極高評價,認為儘管其道不同,但他拒絕當權者利益,以學養堅持保守之道堪稱高風亮節,左右兩派對布氏無比憶念。7 p0 d6 F: ^$ s t6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