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N# @4 k5 J% R4 m0 d% J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是「萬學之王」,令他們傲岸自高,少(不)與其他社會學科學者作學術交流,更鮮有社交性的溝通,如此孤芳自賞,以致在象牙塔內有「離群索居」(anti-social)的「美譽」。美國西方大學(Occidental College)社會學講座教授韋德在《主修經濟學(的學生)厭惡社交?》一文(Lisa Wade: Are Economics Majors Anti-Social?見三月二十五日的Thesocietypages.org),強調「主修經濟學的學生」不喜歡與人分享(知識)、對有需要者少伸援手(less generous to the needy),同時有欺騙、說謊和偷竊的傾向(more likely to cheat, lie and steal)!她引述兩名經濟學家對華盛頓大學經濟學系學生的調查,顯示「不合群的人」選修經濟學,讀了經濟學之後,這些人「更加不合群」!主修經濟學學生和經濟學家所以會如此「拒人千裡」?社會學家認為主因可能是他們考慮問題時「不帶任何感情」,同時極度注重「機會成本」及「意外(非預期)的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所致。 5 b' r z: k. F- u3 K* [- Ktvb now,tvbnow,bttvb$ ^& }) ^# g( f+ _+ E
5 A- u: J7 ~" G. G! }5.39.217.76如果第一節所寫令經濟學家不高興,那麼,本節所及,便可以說「經濟學家禍不單行」,因為德國Muenster大學「經濟教育、跨學科經濟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魯斯克(Rene Ruske),在瑞士巴塞爾大學出版、今年五月號學報《循環》(Kyklos)發表題為《經濟學令政客貪腐?美國眾議院的實証研究》(Does Economics Make Politicians Corrup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的論文。顧題思義,作者仔細查閱了六百九十五名眾議員在二○○五年至二○○九年的表現,所據統計來自專事搜集政客已被傳媒揭露貪腐事件的「華盛頓公民責任與道德組織」(Citizens for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in Washington, CREW),該組織對「貪腐」(corruption)的定義為受賄、挪(盜)用公款、銀行詐騙、軟索(solicitation)禮物及一般性「搵著數」(找便宜、「尋租」﹔general rent-seeking behavior)。換句話說,所有假公濟私的行為,都是經証實已見報而被該民間組織記錄在案的事實。 4 t/ D8 P' X0 p; G+ @$ i5 u2 |% C2 E& o* B' l6 i
魯斯克爬梳這六年的統計,結果証實華盛頓官場流傳多年的「謠言」,經濟學家在利用職權牟取個人利益上所用的手段遠比非經濟學家多元和高明。這種「空穴來風」終於為傳媒「確認」。上引的資料正好展示有經濟學學位的政客(議員),卷入貪腐丑聞的成數遠在非經濟學家之上(為行文方便把念過經濟學的人稱為本來隻有獲得博士學位才配稱的經濟學家)!5.39.217.76& i, x0 |$ w, v0 c6 L1 g r8 B
}8 i5 f! _4 m4 Q
為什麼念經濟學出身的政客道德水平較低?答案是他們比較上「自利中心」(more self-oriented)及較少關注社會事務(less pro-social)。魯斯克引述一些其他研究,均指出經濟學家致力牟取私利,即使因此令他人有所損失,亦在所不計(at the expense of the welfare of others),而且他們對什麼是「公平」和「道德」,有與世俗看法不同的一套見解﹔不但如此,經濟學家明顯地爭取一切機會「搭順風車」(free-riding),即不會錯過任何於己有利的事,那意味經濟學家對「公共財」(Public-good)的貢獻少於其他學科的學人……。5.39.217.76; r& m) C5 |2 O7 D! |! {' K3 w c* s
公仔箱論壇, `2 v* Q8 s$ [9 M: m2 s
其實,以筆者之見,經濟學家所以不會放過任何對他們有利的事,皆因他們比一般人更加理性(斤斤計算怎樣做對自己最有利),魯斯克引述一項於一九九三年進行的研究,顯示在一次仿真「疑犯的困局」(Prisoner's dilemma,此處Prisoner是指拘留犯〔一般字典有此義〕,如果已定罪判刑成為囚犯,那還有戲唱?)實驗中,經濟學家比較上不合作(不會就範)。經濟學家「頭腦清醒」(是否「愛心發熱」是另一回事),處處考慮本身利益,是服膺阿當.史密斯在《原富論》中揭示的「自己有利世人有益」的「哲學」,因此便較易受「外界」的誘惑而改變主見……。當然,大多數經濟學家這樣做時,認為世界亦會因此受惠!公仔箱論壇+ Y. h# @% y0 T
公仔箱論壇( f/ \0 j' P6 C6 l) Q2 S6 i
魯斯克的「研究對象」是政客,料想象牙塔經濟學蛋頭亦如是。參照香港近日的政情,讀者至此應有會心……。理性特別那些重效益和功利薄是非公道的經濟學家,了解逆京意的「機會成本」太大(可能失去晉升機會、可能不獲續約、可能不易進入建制的委員會、可能沒人邀請北上講學、可能退休後不會有「榮譽」職務〔不能繼續發光發熱〕……),在北京一再申明「八三一框架不可改不會撤」的情形下,為了不作「無謂犧牲」,他們中不少人因而選擇了對自己(進而以為整體香港)最有利的「袋住先」!' ^0 z+ d! |2 e/ k+ h/ o" @. P
& J% y$ M7 J7 p- V& n9 C8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