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時事討論] 黃錦樹/馬華文學裡的橡膠樹——我們的情感記憶,我們的「窠臼」(上) [打印本頁]

作者: angel987    時間: 2015-4-19 01:17 PM     標題: 黃錦樹/馬華文學裡的橡膠樹——我們的情感記憶,我們的「窠臼」(上)

膠林是馬來半島最主要的地景,佔據了子民對樹林的想像。說來奇怪,在馬華文學研究裡,並不是個受重視的論題,但卻一度是比「蕉風椰雨」更為普遍的馬來亞風光,數十年來,多少人民賴割膠為生。要全面的勾勒膠林書寫是困難的,技術上還是必須借重《大系》、選集,及比較容易找到的報刊、同代人的記憶等。這是小型的精神考古學,是馬華文學「本地風光」的一個長長的腳註。0 d4 o- T: p: }2 I  R+ c3 y# G
(1)馬來亞的靈魂
2 Z! p. j7 k: `5 u* m$ t5 ^! O
9 W/ b3 Q% ~2 a/ ctvb now,tvbnow,bttvb
你忍受著最大的痛苦5.39.217.76. i" o/ s6 N  b; h  [9 _. K' M; g
讓白刀子tvb now,tvbnow,bttvb3 z1 b4 k! P9 u( T. l5 I
把你的皮肉剝開——5.39.217.760 e/ r, i! ?, D( s
用你潔白的乳汁哺育著馬來亞
) N9 n! N, W8 [* F' ?: [" etvb now,tvbnow,bttvb你用潔白的乳汁哺育著馬來亞3 H* q, i& w3 z
和馬來亞的人民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M6 k8 p; I% q7 q* w8 l
你身上的刀痕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 l6 E" p3 f6 p6 \7 f* J  X1 ^
是馬來亞的史詩8 R% Y/ e( D& V8 D( C, I+ d
你用綠色的手掌tvb now,tvbnow,bttvb, x+ R. U! U! H& }  M' X
——那和平的象徵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n' I0 e, `) V$ s
擁抱著馬來亞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a. {& o( N+ h
在太平洋的沿岸tvb now,tvbnow,bttvb0 Z& s- x! C0 u4 z; `
你是不能死亡的1 i5 ]# D! h" H
你是馬來亞的靈魂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 }* i& ]4 D$ l
這首杜紅【註一】的十行詩〈樹膠〉寫於五0年代,詩末沒註明年份,但收入的集子《樹膠花開》出版於1958年(青年書局),也就是馬來亞「猛得革」的次年。和那年代的左翼歌吟一樣,用的是直白的明喻,假定它的讀者是勞苦大眾,相當直白的、以最概念化的方式把橡膠的價值說出來——它是馬來亞的生命線。這首詩的音色、內容、腔調都相當典型的五0年代。《樹膠花開》裡那首篇幅多五倍的同名作〈樹膠花開〉,一樣的概念化,但更為口語,更為鬆散。五0年代的馬來半島,誠如過客韓素英在她的自傳《吾宅雙門》裡說的,處處是橡膠園,處處是膠工辛勤勞動的身影。" G% i) r# U4 K! M  d
tvb now,tvbnow,bttvb/ h- F( V8 _) I/ h% C- o2 z
原產於南美亞馬遜雨林的橡膠樹(學名:Hevea brasiliensis,大戟科,又稱三葉橡膠樹),1876年被英國人成功的把它移植到英國邱園,1877年22株三葉橡膠樹被運至新加坡植物園,部分活下來。同年底,9棵橡膠樹在霹靂瓜拉江沙存活。其後二十年間,它替代了歐洲人在馬來半島的咖啡產業。陳其賢這個出現在教科書裡的人物,是第一個成功在馬來半島建立膠園者,時在1896,在馬六甲。「自1897年開始,馬來聯邦所頒佈的土地法規專門用以扶持橡膠作物的栽培。」【註二】 為種植橡膠,雨林被大面積的砍伐,馬來半島的地景大大的被改變。橡膠樹從培育到收割、管理均需要大量勞工,於是大量華人契約勞工(豬仔、廉價勞工)被引渡南下,落地生根。/ A' i# d5 F# }- q5 m7 Z5 W
《馬來西亞史》:「在1951年,大約有1/5的馬來亞勞動力從事橡膠產業的經濟活動。馬來亞獨立後,橡膠仍是出口的大宗商品,占英屬馬來亞出口產品總額的85%。」(頁349)一直到1979年,馬來西亞的橡膠產量還佔世界橡膠產量的44%,但1980年代就受印尼、泰國,甚至非洲、印度的衝擊,橡膠王國的地位甚至被泰國取而代之。在馬來西亞國內,橡膠本身也漸漸被油棕取代。但有將近80年間,它是馬來半島最主要的地景,佔據了子民對樹林的想像。說來奇怪,在馬華文學研究裡,它並不是個受重視的論題【註三】,但膠林一度是比「蕉風椰雨」更為普遍的馬來亞風光,數十年來,多少人民賴割膠為生。5.39.217.765 a" U( |9 Q* x+ Z
要全面的勾勒膠林書寫是困難的,技術上還是必須借重《大系》、選集,及比較容易找到的報刊、同代人的記憶等。還好我意不在求全。這是小型的精神考古學,是馬華文學「本地風光」的一個長長的腳註。
) h3 k. U* ^. T3 N$ s7 {/ H- A& w早在方修編的《馬華新文學大系(四)小說二集》裡,就有饒楚瑜[胡君萍,生卒年不詳]的〈囚籠〉和一村[無資料]的〈橡林深處〉(均發表於1934年),兩篇寫的都是南來第一代單身男性割膠工人的故事,在賭與嫖裡耗費掉生命,膠林如同囚籠;那是我祖父那代割膠人的故事,和後來的所有膠工的故事都不同,見證了某個特定的歷史時刻。但〈橡林深處〉較具宣喻色彩,除了控訴賭博,還呼籲工人們應協力合作,以克服困難。就文學而言,後者不如前者。但後者的題目要好一些,有象徵意味。約六十年後,我把它「舊題新寫」為〈膠林深處〉(詳後);又二十年,家族從實兆遠遷居柔佛新山的新銳導演廖克發又「重寫」為〈膠林深處,不即不離〉,但都有各自的經驗與情感依據。公仔箱論壇5 c0 m) ]$ ?! z9 m

9 y1 E8 ^) e) \0 y0 T5.39.217.76〈橡林深處〉後二十年,1955年創刊的《蕉風》半月刊,在第一、二期就有方天筆緻細膩的小說〈膠淚〉,寡母獨子,生病的母親、暗夜摸黑割膠的孩子,一心想上學以擺脫窮困的命運,受創的橡膠流淚人也流淚,而命運如同暗夜,希望如同頭上油燈的微芒,但割膠仍然是希望,即便它渺小。方天的〈膠淚〉算是審慎節制了,方天之後, 1957年旅居星馬的劉以鬯也寫了篇短短的〈在膠園裡〉,但那不過是個以膠園為背景的南洋故事而已。但很多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膠林其實活躍著馬共,但華文文學不敢觸碰禁忌。可貴的是韓素英及時寫了……And the Rain My Drink(1956,中譯《餐風飲露》,青年書局,1958)有一章就發生在膠林裡(第三章〈暴風雨下的陰魂〉),寫出膠林裡阿牛一家人在革命年代的艱難處境,割膠工人在警察與裡面的人的夾縫中生存的恐懼,及馬共在林中的活動,恰好可補方天〈膠淚〉之所未言、未敢言。半個世紀後,阿牛的同代人的孩子章欽等人方敢於道出童年時代聽到的膠林裡的槍聲(我把後者輯為〈亂世四篇〉)。以膠林喻國家,左翼的悲吭歌聲可能傳唱在南大或工運圈。4 r" n4 Y0 C* _* n8 C& W) X0 a
五0年代剩下的那些年,也常看到類似杜紅〈樹膠〉的歌吟。譬如在創刊的次年,1956年7月第十七期,就有黃枝連短短的〈膠樹的話〉:
9 [+ v/ S: ^4 G& r% F- F' {. l" m$ l. h1 J6 V" H1 o  \
今天一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 P( ?5 p2 _3 Y5 q8 L2 w, b, w
碩大的軀幹,
+ e# D& E. {4 c6 B( h! y3 c又多了這許多創傷,公仔箱論壇% T1 L* ]1 s+ @& @9 O
像沙場上的英雄
: K, E7 T* F4 e+ I: @( X) u7 Rtvb now,tvbnow,bttvb掛了綵。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7 \+ Q, y$ @6 \1 i. {
「何必為我們神傷?」
) g5 x* Z$ N7 G7 D% N那來的聲音
, O1 p; E2 n  ^& b2 g5.39.217.76——沈毅、有力,它說:
+ P% U- r! C3 Q: Q9 b「多忍受一次痛苦,; ]: E% b8 s" ]! V' k- j: }
增加了半島的興旺。
* o2 q! ]9 y2 A& A是的,像英雄掛了綵;; l# c/ c6 Z! m# w
我們覺得tvb now,tvbnow,bttvb' f% m/ N* Q) x) }( p/ e- q2 G
無比tvb now,tvbnow,bttvb/ D! |# D, E! {% A% ^- N
榮光!」(17期,頁20。)! c8 i" ?' M2 A4 X7 B2 o
和杜紅〈樹膠〉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多了點小小的戲劇化技巧,也更強調橡膠樹的犧牲——它一直是橡膠工人的隱喻,往往也擴大為工人的隱喻。因為橡膠被採割而流淚(血)的特性,因為它的移植及外來。此後也一直做為華人勞工的隱喻,進而延伸為馬來亞本身的隱喻 【註四】。第22期(1956.09.25)署名葉綠素的作者寫的〈膠樹〉一樣是直白簡單的宣諭,以「一棵膠樹/一杯膠汁/一顆種芭人的希望」(頁8)破題,「托辣斯的壟斷又迫使你再一步走向貧窮哪」道出題旨。次年一月,李旺開的〈割膠的人〉一樣非常直白,像散文,明喻,關懷勞工,但詩味寡淡。第一節寫景,然後題旨渲洩而出:; _1 r7 W% u$ V, b

- @, G6 \# t) I5 L
一個給生活壓得扁了的靈魂/彳亍於密長著蘆葦的小徑間/軀殼裡以鶉衣百結的割膠衣/一把膠刀握在顫抖的手裡
8 a+ V) r$ A, v0 L2 C1 M8 P  Q# w一行行的橡膠樹給削割上「y」字/那潔白的膠漿涔涔地淌下——/是軀體迸出的苦汗和血漿/是生命中的命脈
6 m: r* T1 {& V& r- ]0 q9 R( stvb now,tvbnow,bttvb那些大橡膠廠和車輪胎廠家/坐著大型汽車住著豪華大廈/是否用膠工底血汗辛苦砌成? /然而呀割膠者住的吃的穿的是什麼?(頁10)tvb now,tvbnow,bttvb' H: S4 W3 x% d- x
已經出現明顯的左翼的程式化、口號化,膠汁→血汗已有陳腔濫調的意味。檢《新馬華文文學大系6》,冰谷有〈橡林‧母親〉以膠林與母親,母親的血汗滴落膠林,「遼闊的膠園餵哺著祖國」調子是非常典型的,結以「母親,我希望接下你肩上的擔子/以你的勤樸,以你的愛/散播在祖國,散播在廣袤的橡林」(頁300)非常勵志。何乃健有〈橡籽爆裂了〉,用童話的角度,基本題意是: 「飽嘗了母樹的愛護/橡籽爆裂了,遠離故枝」(頁384)未註明發表日期,亦未見出色,因橡實爆裂時整座膠林處處是橡膠籽,就算有機會發芽,也絕對會像雜草灌木那樣被除盡,即便「遠離故枝」,也是絕望的象徵。不會如詩中母親的叮嚀「無論漂泊到哪一塊土地上,/孩子們,記取表現你生命力的剛強」這希望的聲音是小知識份子強加的。慧適1961年發表的〈橡膠樹〉(收入氏著《牧歌》,海天出版社,1965:10)亦平平,並不出色。tvb now,tvbnow,bttvb: `/ T$ s+ l! W1 \
冰谷詩集(1977-1990)《血樹》(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1993)有幾首寫橡膠樹的詩,如〈血樹〉(1977)核心比喻也是膠汁:「血白/母親和我知道它的痛苦/橡樹也知道/我們的痛苦」(頁20-21)但都用明喻,較少周折。又如〈落葉的林間〉、〈橡樹密植的港灣〉(均1980)〈橡膠樹〉(1987)均直白無餘韵;〈橡樹——給自己〉(1990)以膠樹的一身傷喻自己成長的坎坷,但這意思1963年的散文〈兩顆橡籽〉已做了更生動更微妙的表達。總體上冰谷的橡膠詩不見得比前賢佳,但更有感情。可是遠不如他的散文——詩作為詩的必要經營還是欠缺的。tvb now,tvbnow,bttvb" t1 R$ }$ m' p) B; a7 `/ l
《新馬華文文學大系6》同卷又有李販魚〈寡婦和獨生子〉好像是從方天〈膠淚〉延伸出來的故事,寡母獨子,割膠維生,但故事有加入「像離別親人一樣默默地告別了膠林/我們被團團的鐵絲網圍住」新村計畫下的困境(400)。但全詩詩味寡淡,很勵志。三首調子一致,反映的既是編選者的問題,也可能是這題材的可能性即將被耗竭。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T' F. P- X% ]& v! _& v! g- m! C
以《蕉風》為觀察對象,以詩而論,1963年1月秋吟(黃運祿,生年不詳)的〈雨後的膠林〉幾乎可說是絕響了:
/ A) Z' H; v5 o9 O. `4 F* R& j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r3 W0 v/ |0 h: Q( P' E
風雨的足音隱了/一個銀白色的球仍被雲堆困著/膠林似哀怨的少女/在這青色年代的夢裡掉淚
, e- C+ w' s3 q# A0 U: atvb now,tvbnow,bttvb大地吮吸不盡那一串淚水/溝邊流載孩子潔白的紙船/流載著孩子的笑聲和希望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 Y* z/ C7 A0 I
雨後的膠林 再也聽不到膠葉的嘆息/唯有膠林的眼淚吻著割膠人的苦臉/唯有行人的噓唏和怨語(頁13)公仔箱論壇- X( Q7 z, j2 L% q. I
少了左翼的口號式吶喊,代之以感傷的新文藝腔,代之以呢喃。而彼時現代主義風潮已呼嘯而來了。而現代詩裡,不容易再見到橡膠樹了,那些詩的詩庫多的是樹林,樹木,古樹,雨樹,樹。橡膠樹好像過於具體,被左翼口號操壞而被廢棄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E/ s/ A6 i0 I
天狼星詩社成員之一的藍啟元在一九七九年寫有〈橡膠樹的話〉(《橡膠樹的話》,天狼星出版社,1979:67,感謝李樹枝兄提供):
- b7 o) k* b5 J  s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b& s. e) q  S
我忍受肚腹的皮肉之傷,我流血/白色的注滿/能解你饑渴我很歡愉/
4 v# g* |' Q$ f  e/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能給你溫情我很安慰/而我樂於付出/如果能預見更多笑靨/我樂於傾注公仔箱論壇6 r8 Y  ?. A& O+ A; Q+ u  B
祈盼能長久相守/在這國度,啊/你我的相依為命
3 p/ f" r8 l, W: ^- A+ ~% c  M3 B5 Stvb now,tvbnow,bttvb
似乎是首比喻直白而略帶猥褻的情詩。但這也幾乎可說是這一題材在現代詩裡的「絕響」了。同年,王潤華也有詩咏〈橡膠樹〉(1979)(氏著詩集《橡膠樹》,新加坡:泛亞文化事業公司,1980)但不見出色,甚至還不如藍詩有意味。6 P7 T; O( O" f
tvb now,tvbnow,bttvb) M- p$ {& f: J
(2)情感的記憶公仔箱論壇9 f+ q4 g1 h5 P: Y
因此毫不奇怪的,寫膠林生活,表現得比較好的不是詩。
. ?8 T* {; b, W3 i$ |, W小說除饒楚瑜〈囚籠〉(1935)、方天的〈膠淚〉之外,也少見佳作(雅芳的〈苦命的膠工〉(《蕉風》1959.02,76期)、〈膠工的日記〉(《蕉風》1959.03,77期)都略嫌單薄)。反倒是本性安份的散文較為可觀。諸如管弦的〈膠工生活一頁〉(《蕉風》1957.06,34期)、雅芳的〈割膠記〉(《蕉風》1958.06,64期)、飛雲〈生活在膠園的一天〉(《蕉風》1960.05,91期)等,雖然篇幅都不長,文字也質樸,但呈現的是較為真實親切的細節。從膠林裡的蚊子、割膠收膠汁的方式、收入的狀況,至少能免於流於概念化、口號化。這樣質樸的寫作,前有所承、後有所繼,《新馬華文文學大系2》裡即收有蕭村寫於1949年的〈割膠〉(1949)和林西寫於1950年的〈落葉〉,小說也寫得相當好的蕭村的文字比林西細緻得多,也比後起的魏萌、冰谷、章欽等更具文學感性。
  X+ O2 J! n4 x0 e而在這些散文裡,文學品質最高的當屬魯莽【註五】的〈橡林裡的夜聲〉 (《蕉風》1960.08,94期),完全從膠林裡的生活體驗出發,寫蟲鳴鳥叫風雨聲,有一種身在其中的歡悅(而不再只是痛苦的工作場所)。只需舉一段寫橡實爆裂的——
8 B) I+ F( u' M; n: Q5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K) E$ s" `8 f5.39.217.76你聽過橡膠果炸裂的清脆聲音嗎?你聽過橡膠籽滾落在泥土上的細微聲響嗎?我想,那「劈拍劈拍」的爆炸聲及墜落在泥土上的微細聲響是屬於夜的,在單純的聲響中蘊含一種很優美的節奏。橡膠果樹炸裂是代替夜梟的哀叫而來的,彷彿悄悄的提醒你:季節在緘默中又轉換啦!是的,季節在緘默中又轉換啦,可不是麼?點綴在枝梢上的紅葉凋落了,那一顆顆深藏在葉叢裡的橡膠果,沈甸甸地垂掛著,像一個個飽滿的蘋果,先前是很不容易看見的,現在都明顯的暴露出來了。我猜不透它是自感孤單冷落呢,抑是煞不住強烈的陽光?橡膠果皺起黛綠的皮,自動炸裂,「劈拍劈拍」的把楕圓形的橡膠籽彈出來,從高高的枝梢直滾落在地上。在這個時候,住在橡林下的人,時時刻刻可以聽橡膠果的炸裂聲;尤其是在深沈的夜裡,響得更清晰。夜來無事,不妨靜靜地依在窗畔,默數橡果的炸裂聲,聽墜落下來的橡膠籽在屋頂上滾動,從水槽裡射出去,想像著它已經跌落在草叢裡或深埋在枯葉下,你便在這單純的節奏中獲得一份喜悅和滿足。(頁4)tvb now,tvbnow,bttvb. |7 r8 g. b2 j. @  B# m+ ~5 `
作者自言在膠林長大,所言應非虛。這段文字帶著孩童的好奇心及對橡實爆裂的細緻觀察,文筆之細膩猶在後來的王潤華、冰谷、章欽等人之上(他們都寫過橡實爆裂)。冰谷曾收入初中《華文》的名篇〈橡實爆裂的季節〉,也寫橡實爆裂的歡樂,卻是質樸得多,不若魯莽有現代感,那麼強烈的文字感性,那麼有節奏感,文字本身也好似浸潤著童心喜悅。《新馬華文文學大系3》裡有一篇慧適的〈橡實爆裂的時節〉(沒注明發表年月)一樣用綠蘋果來形容未熟的橡實,寫橡仔滾動的聲響等等,未見出色。
3 p8 ^: K0 Z6 e' i5.39.217.76魯莽的同代人憂草(佘榮坤1940-2011),是六0年代馬華散文名家,「憂草體」曾風糜一時,有類三0年代中國的美文,也較注重文字的節奏、色調,不乏佳作,其時不少人模仿;〈膠林的頌歌〉(《風雨中的太平:憂草散文集》香港藝美圖書公司,1960:106-108(的頌歌體,現在讀起來可能會覺得怪怪的,但也可見出其時其人的情感率真。何乃健(1946-2014)的〈四月的橡林〉、溫任平的〈落葉的橡林〉(《風雨飄搖的路》,駱駝出版社,1968:10-12)都有點憂草調,但溫任平〈落葉的橡林〉以橡膠落葉對比敘事者的失業,以樹喻人,淒涼憂鬱得多,但也明示希望——新芽乍現,「……我覺得自己就好像一棵橡樹,當多雨的三月過去後,溫暖的四月即將蒞臨——歡樂難道還會遠嗎?」(頁12);同代人慧適(林木海1940-2009)的〈橡膠花〉(《海的召喚》,新綠出版社,1963:58-60)文字亦平實,敘寫的場景緊接著橡膠落葉——其後橡膠結果——及前文述及的許多人寫過的橡實爆裂、膠籽彈出(魯莽〈橡膠籽〉;冰谷〈兩顆橡籽〉)。魯莽散文集《希望的花朵》裡另有一篇不知發表於何年的〈橡膠籽〉,以一種簡樸的戲劇化場景寫「我」對橡膠籽的感情,短短一篇文章,「它是馬來亞的命根,它繁殖了馬來亞廣大的橡膠林。」重複了三次,極言其重,似是杜紅的回聲。其戈(黃其戈)的〈橡樹籽〉和冰谷〈兩顆橡籽〉之把橡籽純做比喻不同,充分刻劃膠林長大的孩子對橡樹籽的情感。
+ R# Y3 R. P, b  b" @0 h) g" {, t& Btvb now,tvbnow,bttvb【註解】
+ X' L4 D: _, Q6 j9 C- P! S. z9 w$ Itvb now,tvbnow,bttvb一、杜紅(1936-),本名鄭亞本。新加坡詩人,祖籍福建安溪。南洋大學史地系畢業,曾任中學教師、公務員、新加坡廣播局導播。著有詩集《五月》、《樹膠花開》、《抒情詩集》、《抒情詩二集》等。關於杜紅的討論見原甸,《馬華新詩史初稿》(香港三聯/新加坡文學書屋,1987:107-113)。
; {5 m9 `. I8 y二、Ba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2nd edition,黃秋迪譯,《馬來西亞史》(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10:257-258)。1922年以前的馬來亞橡膠產業,見John Drabble,Rubber in Malaya1876-1922 The Genesis of The Industry, 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通俗讀物如《改變世界的植物》(An Empire of Plants:People and Plants that Changed the World)列出的七種植物,第七種即是橡膠樹,有略述其來由。
' \. x  N8 Y/ I% dtvb now,tvbnow,bttvb三、本文初稿草就後錦忠傳來蘇燕婷的論文〈戰前至獨立初期馬華小說的橡林刻畫與本土意義〉(第四届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會議論文(2009年5月9日-11日),但她的關切和我大異其趣,我關心的問題並不是「本土意義」這空洞的表述能概括的。另,蘇文的取材太過侷限,時間限於「戰前至獨立初期」,文類限於小說,關心的是膠園的「形象」所展現的「南洋色彩」,問題的視野過於窄仄。% v! s! Q2 V4 ]
四、本文完稿後,張錦忠傳來網路上聽起來頗動人的,50年代新加坡的本土創作歌曲,由當地男中音高金保唱的〈膠林,我的母親〉(莫澤煕曲,雨洲詞)仿佛可聽到時代的聲音、那時代青年的心靈顫動,可以想像那時代的激情。那種政治抒情的方式更為直接,用明喻,情感的宣洩也直接。姑引數句:「我愛這偉大的膠林/膠林是我們親愛的母親/我要唱一支歌/告訴我的同胞/當故鄉苦難時/我沒有離開過膠林/啊,今後祖國需要我/我更不能離開膠林」膠林直當成國家的隱喻了。還有一首白首詞曲的〈膠林之歌〉內容哀嘆膠工之苦的,有一個版本還有歌詞和說明,說那是五0年代傳唱下來的,歌詞作詩讀略嫌淺露,如「遼闊的膠林滿山遍野/靜靜的河水流下了膠林/割膠工人呀苦難水樣長/我們的血汗流也流不完」,但那時代之聲是動人的。南大亡後,聽起來就像支時代的哀歌。
% V& m/ o2 }/ U7 Gtvb now,tvbnow,bttvb五、魯莽,原名陳水原,祖籍福建安溪,1939年6月1日生於吉隆坡,1962年創辦荒原社並任《荒原》主編。曾任虎報、馬來亞通報、建國日報、新生活報編輯,主編《風采》等。著有散文集《希望的花朵》。見馬崙的《新馬文壇人物掃描1825-1990》(士古來:書輝出版社,1991:241)5.39.217.762 I( n8 D. h  g* x# W3 _
(待續)5.39.217.761 H9 v2 d( d9 C, q5 s& ?
【本文為冰谷、黃錦樹、張錦忠、廖宏強合編之跨文類文學選集《膠林深處——馬華文學裡的橡膠樹》(居鑾:大河出版社,2015年9月)的緒論】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