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9 o! ?5 ~6 ^( a根據去年底發布的《2013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以住戶入息中位數一半計算的官方貧窮線,由一人家庭的3500元至四人家庭的15,400元不等,估算全港共有134萬貧窮人口,佔全港人口約20%。撇除房屋及社會福利等政策效益後,相應貧窮數字仍高達97萬人及14.5%。富裕社會下仍然出現這麼龐大的貧窮人口,值得深思。. `1 G0 P. c9 i: W. y/ h
# G# C' ^8 o( i8 _7 p-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過往,政府通常以老化、家庭居住人數減少等人口因素來解釋貧窮情况,但針對最根本的經濟成因卻點到即止,無助對症下藥。歸根究柢,經濟增長動力減弱是導致貧窮和分配不均的最直接的原因。最棘手的是,貧富懸殊又可以倒過來打擊經濟增長,形成惡性循環。4 @6 H1 b4 b1 v! o( |4 e5 ~4 g
tvb now,tvbnow,bttvb6 r2 @3 _( F$ T' d$ B4 b* ?$ R
回歸17年 月入中位數僅升1.6% / T+ ^, m1 _# E2 X% `公仔箱論壇: @! j2 u/ n; s% J, t: n `) ?
根據統計處最早期的人口普查數據,在香港經濟起飛的1971年,香港的住戶月入中位數不過是708元,但25年後便躍升24倍至1996年的1.75萬元,年均增長逾13%。在經濟增長蓬勃的年代,社會整體生活顯著改善,不同階層皆能分享增長成果,雖然受惠程度不一,低下階層亦不會有太多怨言。這亦是傳說中的獅子山下黃金年代,當中或有美化的回憶,但香港的經濟基礎及中產社會於當時奠定根基,是不爭的事實(見圖)。公仔箱論壇 v7 e9 ]6 a, ]) w: W, M0 N0 y0 d4 T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z/ m& h* z, |5 I: [
1997年回歸後,開展的卻是一章沉痛的故事。香港的住戶月入中位數僅能緩慢攀升至2014年的2.33萬元,年均增長率僅為1.6%,似有還無。扣除通脹率後,生活水平在回歸後的18年間幾近原地踏步。當中容或有數不盡的天災人禍(如亞洲金融風暴、八萬五及樓市泡沫爆破、長達五年的通縮、SARS、全球金融海嘯等),但生活水平在長期沒有顯著改善的環境下,基層及中產市民便會介意社會及經濟上的不公平了。故此,「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智慧,便出現落差。 6 f1 ~5 P6 l% T( I" w9 J. V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8 q( ^: [5 U* Z7 a, W
這從堅尼系數在過去40多年的走勢,得到充分反映。嚴格而言,香港貧富懸殊最為惡化的年代,是在1991年至1996年間,堅尼系數在短短五年間由0.476飈升9%至0.518。不過,由於同期的住戶月入中位數亦顯著上揚75%,縱或當時亦有不少貧富不均的指控,但僅局限在部分基層市民及團體。與此相反,堅尼系數在回歸後15年間雖然「僅」累增3.7%至0.537,卻導致全港上上下下皆有「不均問題非常嚴重」的共識,這實與收入增速大幅放緩相關。「寡」與「不均」,前者足以影響後者的觀感和判斷(見圖)。公仔箱論壇# q, Z+ M3 D( n; R1 ~! @4 P
5.39.217.76& p4 t1 p4 P9 D+ ^9 p+ P
故此,如何拉動經濟增長,是應對分配不均的重要政策。可惜特區政府在回歸18年來交出的成績表是白紙一張。由董建華年代的中藥港、數碼港、四大支柱產業,再到曾蔭權年代的六大優勢產業,全皆是落實無力的概念。18年過去,香港的經濟競爭力每况愈下,寡與不均,香港同時兼得。tvb now,tvbnow,bttvb; f% J Y1 N! i& D7 Z
) N, E `' Q7 k經合組織於去年底發布了《收入不平等會否損害經濟增長》的研究報告,提供了與主流看法迥異的答案。實證結果顯示,雖然經合組織的堅尼系數(經調整社會福利政策)僅由1980年代的0.29微升至2011年的0.32,它對中期經濟增長卻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平均拖低每年經濟增長0.35個百分點,25年的累計減幅高達8.5%。(如果相應推算可應用在香港,由於分配不公引發的經濟增長減幅,會否更為明顯?)/ _& B' \7 r' O# h q* O
' X) g/ k) T, w3 m3 _' q( C公仔箱論壇報告同時指出,分配不公的負面影響不獨局限在貧窮線下的人口,而是遍及社會內的四成人口。基層市民最受打擊是在人力資本上的積累(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他們不單沒有財政能力去發展技能,改善上流動力;更甚的是牽連其子女,令他們接受教育的質和量都不如富家子弟,這亦是港人所謂的「輸在起跑線」,形成惡性循環,把社會不公平和貧窮跨代傳播。該研究報告旗幟鮮明地表達了下列政策啟示﹕ , X1 y* g, Z- T. ?4 X- X: T9 S2 Q $ K$ i4 a% w0 p7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最新的證據顯示社會不公平削弱經濟增長。削減不公的政策不僅可令社會更公平,亦可以社會更富裕。……政策不應局限在替最低10%的貧窮家庭脫貧,而應更廣泛地關注最低40%住戶的需要,當中包括中產階級的下游分子。簡單的現金轉移並不足夠,關鍵在於提供高質的教育、培訓及醫療的公共服務,使社會的長期投資能締造更多的機會平等。」公仔箱論壇5 j5 j9 {) F. }" h) x3 w
# j2 s& v( ~# W8 v5 B! B9 f
特區政府的政策制部門,看過經合組織的總結,不知可會考慮修訂他們的政策方針。特區政府可謂「富可敵國」,偏偏卻像個守財奴,不斷把社會資源收歸為儲備,而財政司長還要為十年後的「結構性財赤」操心,卻不憐取眼前人。其實特區政府不須看得太遠,目下的免費幼稚園教育、提升副學士教育質素、提升老年退休保障等政策,若能重質重量,足以同時回應「寡」和「不均」兩大難題。' J) R2 s7 H( @; s) H! k0 I" o
: A! }5 b1 P& r( u% t* n
文__嘉偉 / q* s: W9 K$ [7 C5.39.217.76公仔箱論壇0 F3 x9 u0 q3 ~! R
[attach]3082544[/attach]公仔箱論壇( O y- X0 I% r, f" D! D# P @- J
公仔箱論壇4 F9 {! S/ E$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