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以91歲高齡離開人世,全球輿論頃刻掀起評價李光耀的熱潮。對這位曾於20世紀後半葉叱吒風雲的亞洲領袖,要給予其恰當的歷史定位與蓋棺論定,其實並不容易,原因就在於李光耀留下的歷史與政治遺產實在太多,也太龐雜,他的事功不僅及於新加坡,對東南亞諸國,乃至對海峽兩岸,都具有難以磨滅的影響。而台灣的論者當然最在意的還是他在兩岸關係史上的角色。 : K" h2 D. i: [2 w: z4 v
' h! m, R/ Z6 s: g6 P/ |& m5.39.217.76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做為著名的亞洲領袖,李光耀的領導故事之所以會成為傳奇,在於他每每能從逆境中締造奇蹟。1965年新加坡突然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當時擔任總理的李光耀才42歲,那時節的新加坡人口僅200萬,種族與政治衝突激烈,社會動盪不安,GDP才500多美元,馬來語系國家環伺下,新加坡能否存活實在大成問題。25年後李光耀卸任總理時,新加坡已躍升為國民所得突破1萬美元的亞洲經濟巨人,競爭力長期超越亞洲四小龍。新加坡的成功模式,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全球的經濟、管理、乃至領導學的研究者持續關注的主題,幾乎所有關注的核心全是李光耀的領導角色。 公仔箱論壇( K+ G0 P& _% t( R2 [9 |
5.39.217.76# r9 l& t: H+ a9 q/ Q( E% |; s
當然,更大的傳奇是在兩岸關係史上,李光耀曖昧而神祕的角色,華裔的背景,讓他有更多的空間介入兩岸事務。上世紀的1980年代,李光耀曾多次公開或私下訪問台灣與大陸,與仍處於敵對狀態的兩岸領導人同時維持友好關係,諸多論者認為,那時節的李光耀其實扮演了兩岸橋梁甚至“密使”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促成1993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的“辜汪會談”,這場會談在後續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要性難以估計。改任“內閣”資政後,李光耀依舊關心兩岸事務,並維持與兩岸領導人的互動關係。 ; D/ b3 K* a) o0 L/ c8 D
tvb now,tvbnow,bttvb) X3 l* r+ y& Z/ g. e( K
2000年5月陳水扁就任“中華民國總統”,李光耀隨後在9月便來到台灣,了解其在兩岸關係上的理念。2011年5月李光耀卸下資政一職之前,低調來台訪問並拜會馬英九,還在談話中稱讚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政策,也讚賞兩岸擱置爭議、加強經貿合作、強化雙邊關係的和平發展方針。 公仔箱論壇! m7 ]: `7 R/ E
5.39.217.76 w2 @7 Q& F: [0 K
對比台灣的領導人,李光耀最大的遠見與智慧,在於面對“大陸崛起”大歷史的判斷,台灣領導人的解讀主要是威脅,李光耀卻重視其中含藏的無窮機會。在最近出版的英文版《李光耀回憶錄》中,李光耀挑明面對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趨勢,他所思考的主要課題即是新加坡該如何繼續扮演對中國有用的角色?他直言“新加坡確保競爭優勢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不斷提升我們的水準。如果我們停下來了,自滿了,就會被淘汰。”在維持與大陸的關係上李光耀思考得更直白,他在回憶錄中表示“新中關係發展的關鍵在於新加坡對中國的價值。不管新加坡人的雙語能力有多強,或是在文化上有多接近中國,我們都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新加坡必須能對中國扮演增值的角色。” 2 d. f) E# e2 w) \1 t
8 i* q( _1 i0 b. ^" G. s' n公仔箱論壇 正是這樣的洞見,才使李光耀在處理與大陸的關係上,展現宏觀的格局與氣勢。換言之,李光耀所掌理的新加坡,儘管在幅員與資源上,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彈丸之地,卻能有效藉由中國崛起的優勢,遊走於歐美、東協與大陸之間,積極扮演串連與溝通協調的角色,甚至藉此大幅擴張了新加坡在國際社會上的發言權與影響力。看看全球悼念的文字與出席李光耀喪禮的規格,就知道李光耀在全球領袖精英的眼中,是怎樣被看待了! + ~, g; z* U* e1 p7 f1 G1 K
5.39.217.76% V" U6 L# x' Y3 m( X, K# X5 d' h) M
相較於李光耀的見識,台灣的領導精英,不論黨派背景是藍是綠,坦白說在格局乃至胸襟上都遠遠比不上!談兩岸永遠都只有模糊的政策,卻無任何高遠的願景與理念,心中算計的也永遠只有選票,所言所行也永遠不是瞻前就是顧後,最後就是將台灣所有的優勢與機會全蹉跎掉,原本游刃有餘的空間也越做越小,最後全都關著門玩內鬥,讓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發言權越來越微不足道!李光耀以自身的成就對照台灣領導精英的失能,可能是他留給台灣最大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