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8 [$ r. L; Z2 p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事件中的68歲鄧先生為紮鐵工人,媒介報道指他患胃病和有老人癡呆症先兆,雖然努力求職,卻仍失業,心生羞愧。鄧先生之孫則剛滿一歲,是鄧先生次子的兒子,不幸在農曆新年期間生病,鄧先生一直悉心照顧。年初五的中午,鄧先生突然抱孫子從家裏的窗戶跳出,二人當場離世。% C; S/ q' i O" p% U
tvb now,tvbnow,bttvb% F; [6 q( r# Q
據 知鄧先生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定居大陸,同住已婚的次子現為32歲,也是一紮鐵工人。鄧曾對家中兩名女性——鄧老太和鄧家二媳婦,埋怨因失業及生病,自己 成了家中負累,提及輕生的念頭。報道中鄰居亦指出,鄧小朋友很可愛,深得爺爺厚愛,而且從爺孫當眾的相處看來,並不察覺鄧先生有異樣。5.39.217.767 |$ h; x5 V0 t3 J a
事件發生後,本地報道聚焦於鄧先生懷疑患上抑鬱症,訪問心理學家、家庭醫生、精神病專家和社工等,試圖以精神病或情緒病來解釋今次慘劇。但警方稱鄧先生沒有精神病紀錄,社會福利署亦表示該家庭並無家庭暴力個案紀錄。tvb now,tvbnow,bttvb& _) C$ c1 {6 L
5.39.217.76/ @/ D/ A# X) T* f. t
tvb now,tvbnow,bttvb. P/ P `5 Y/ V( p7 M5 h% t
自殺是個人近因的迷思 8 m' u3 V& G0 E5 {& w) p ' s" a' h" w0 F2 H7 a# }9 v一 個社會怎樣去解釋或分析問題,決定了這個社會怎樣去解決問題(How a society explains or theorizes a problem determines how she solves the problem)。綜合現時中文及英文媒介對該墮樓事件的報道,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定論,鄧先生情緒波動或精神錯亂是肇因,所以他「睇唔開」;牛頭角老翁「鑽牛角尖」,帶同孫子尋死。部分報章甚至直言鄧患上抑鬱症,在文章標題標籤及污名化(label and stigmatize)鄧為「抑鬱老翁」。 * m% Q- u+ V u3 N" v% I+ ^4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u* P# [ Q0 h0 {& btvb now,tvbnow,bttvb表 面看來是次個案關乎際遇、身體和情緒的個人問題。大眾假設鄧先生若能盡早得到心理或精神病專家約見、接受情緒治療、定時服藥和配合社工跟進,或許悲劇不會發生。但事件發生後,自殺和他殺是否只有單一或唯一的歸因 (singular or only attribution)?以此解釋事件折射出的所有根本問題,似乎未能了解盡然。然而,當抑鬱症成了主角自殺或他殺原因的唯一解釋時,專家和傳媒廣泛報道的重點,漸漸烙入大眾的心中,傳媒的解釋便順理成章地成為社會大眾的解釋,繼而產生大眾對「抑鬱症與自殺」這理所當然的聯想。2 t: j: h6 s' Q6 Y/ v
tvb now,tvbnow,bttvb: p. r6 B4 d2 A7 T7 {, h) p& ^# ]! y3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