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K# f8 E: n8 L+ j' k&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中國學者在近代以前,放棄了論述這片土地,即基於這種對香港輕視的心態。 0 k/ r9 e7 R) u3 i5.39.217.76到近代,大中原心態亦變種成陳冠中先生所言的「中國天朝主義」,這種主義「強調中央集權、國家認同、黨在法之上、中華儒家文明教化」。基於回歸的政治需要,中國史家開始著墨於香港之過去,他們論述的歷史即建基於這種中國天朝主義之上-「經歷殖民時期的悲慘歲月後,香港人在中國的堅強後盾下,終於完成反殖民地的工作,回歸祖國及十三萬萬同胞的懷抱。」。香港自身的歷史在大陸史家筆下成為民族主義愛國史觀中的又一個註腳。這種對香港主體性的有意忽視,是。從前期的對香港視而不見,到後期將香港溶入中國的線性史觀中,在表面的轉向下,潛藏的仍是對地方獨特性一貫漠視,折射出始終如一的大中原心態。% i9 {! r a$ [3 R. ?( S
) g. ?; b7 m* P, _9 s; Ztvb now,tvbnow,bttvb這種大中原心態,事實上也是民族國家本位史觀的反映。據Prasenjit Duara於”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所記述,全面的歷史應是多元的(bifurcated)而非線性的(linear)的。民族主義史觀,本質上是通過壓制其他可能的歷史詮釋為代價。受壓迫者的歷史在主流被消聲,民族國家的統治者便可以利用人民的無知施行統治。舉例而言清帝國晚期,共和革命家積極參與「重新詮釋」中國史。三千年的中國史被詮釋為以黃帝為祖的「炎黃子孫」(Chinese lineage or descent line)保全血脈的奮鬥史。「中華民族」的代表「中華民國」以血緣上的延續為據,理所當然地可以要求子孫「盡忠盡孝」,共拒「外敵」。外敵在哪?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本來應效忠的滿人王朝頓成應被驅逐的蠻夷。通過歷史書寫,樹立世界和倫理觀,訂下「我」「他」的藩籬,製造必然的衝突,導向政治上的統一。顯然地,這種線性的民族國家歷史論述,是以擁有共同文化的漢族和仇外文化。而到後來,國民政府「忽然」覺醒,提倡「五族共和」,將歷史論述推倒重來,以維護帝國主義覬覦下岌岌可危的邊彊,但這是後話了。 * q1 S) Z1 }% t2 ~. i) [ ) y0 ]* I, y6 @8 v e+ Ttvb now,tvbnow,bttvb在此特別需要指出,中國文人對香港由賤視到抬高,態度之大相徑庭,實際亦反映了同一種大中原心態。其觀照香港的角度,其分析香港的方法,其判斷是非的尺度,仍然基於將香港融入國家論述的前提之上。應該說,「國家」在敘事者的心目中,既是當然的前提,也是必然的目的。國家論述的大歷史,其正確性和權威性必然凌駕於任何本土、地方或其他意識形態之上。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4-11-13 08:16 AM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4-11-13 08:20 AM 編輯 ' D4 X P1 k! N& M
. n7 w) H2 A Q6 Y% xtvb now,tvbnow,bttvb. A3 C$ r# `7 Y' N$ t
參考書目/延伸閱讀公仔箱論壇$ A" f" V; y+ h! [, i3 z
1.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1 -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A7 D! ]1 \: \1 M( `- Z( V. U
2. 王宏志:《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2 z5 b2 K$ F7 s4 ~/ {) x' Y3. 陳學然:《五四在香港 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 q" l/ H( N3 p( e" c公仔箱論壇4. 林孟和:《中共的民族主義與香港回歸政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 |( J3 ]( l% p- ^) C) I- _5. 李濟琛、陳加林編:《國恥錄-舊中國與列強不平等條約編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 l2 _4 F/ S$ B+ F' A6 t& h2 y6. 劉蜀永:《劉蜀永香港史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5.39.217.76& r4 B! t7 S$ K8 r! q/ _
7. Hase, Patrick H. THESIX-DAY WAR OF 1899: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 q, E {" ?& { ?公仔箱論壇8. 凱斯.詹京斯( 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X* E' o$ S; A
9.羅貴祥編,《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 : _, E# d6 J: k$ j1 ^ G: Q公仔箱論壇10. 趙雨樂、鍾寶賢主編,《九龍城》(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 @- @6 j& [) W( @4 M) \11.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Edition, 2006),(台北:時報出報社,2010年) \' V; E5 V* b7 F7 x12. 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 Narrative of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9 R8 x. a8 Z$ y, p1 |, u7 G6 V$ `9 W公仔箱論壇13. 王明珂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