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6 N, E* t! y3 e4 ~在商界,有限公司若因經營失誤引致他者蒙受損失,須負的責任有限;法律如此對公司責任設限,為的是鼓勵商人創業。按此比喻,事到如今,若視泛民溫和派的領導如同敵人或比敵人更加罪大惡極、指控他們「和理非非」與統治者和平共處實質是為了那一口不錯的政治飯,因而口誅筆伐有向他們討「一磅肉」然後掃地出門之勢,乃是過了頭,不但於事無補,亦會削弱未來社運領導提出新路線時的勇氣。在複雜的環境底下,誰能保證一個政治主張可以經得起幾十年的考驗?8 a2 u1 }& A I$ s" W U
$ p$ D: e4 x, d當年討論九七問題,有人反對「民主回歸」乃至任何條件之下的回歸,現在看來,可謂有遠見,但為什麼這些後來證實正確的意見,當時並不成其氣候呢?顯然,那並不是提出這種意見的人退讓了,也不是「民主回歸」壟斷了港人政治思想,而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裏,絕大多數的市民儘管不願回歸(當時的民調清楚說明這點),卻無足夠悟性和勇氣公開響應這種主張,即使是在八九六四的激情洗禮之後亦然。 $ Y6 ]) A4 s! n! n* G3 W- N3 e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x* w w5 P9 C9 Y o* [
大屠殺之後,大量有條件的四九輩港人火速移民,餘下那些「貧賤不能移」的,不少成為驚弓之鳥,九七大限將至之際,斷不會公然抗拒回歸自找麻煩,反正時日無多,求得一己善終便算很好。因此,「民主回歸」實乃那個時候民眾願意公開支持的極限政治綱領。九七之後的十年裏,中共採取韜晦計,香港表面情況沒有想像中壞,偏安想法遂在泛民當中續有市場,慣性延續直到今年夏天。 & o9 B3 e. g+ }1 ^tvb now,tvbnow,bttvb, J5 c7 @) H1 Y- f* ^) B
人大常委八三一決議的一剎那,「高度自治」之日冕沒落在地平線,香港即進入暮色年代,無數港人包括泛民溫和派於是頓悟。這樣便完全符合了上述黑格爾那段話的意思:只有到了歷史階段的終結點(日盡落、暮色臨),人類方可通透明白那是什麼一回事(智慧之鳥展翅)。人類對歷史沒有絕對的先見之明。 9 q7 v2 d z. i9 w- R8 Ctvb now,tvbnow,bttvb ( u* }5 X5 p% q" }5 K2 \. M6 y況且三十年來的民主事業並非一事無成。泛民不斷與當權派「溫和碰撞」的結果之一是,一般港人包括筆者都學懂了大量關於民主、法治乃至公民抗命的事實和道理,擺脫殖民時代的那種渾噩,獲得了公民意識,知道要捍衞自身權利,並準備好作爭取民主的實踐。如果民主運動一開始便否定「和理非非」而採取激進姿態和路線,恐怕多數港人受不了。! N# G% d# I2 c' R/ \0 Z
( Q( N. t# P v1 j4 w「民主回歸」已死,但爭取民主之心不死,所以真正給丟棄的是「回歸」。不過,九七已過,不歸也歸了,所以對「回歸」的悔意就表現為意念上的「脫北」、感情上的「離心」。這裏要注意的是,當年的「回歸」乃是「回歸祖國」,而「祖國」乃是共產黨統治的;所以,今天說的「脫北」、「離心」,不只是討厭共產黨,而是也要離棄這個國家。 % ^; T/ r8 u d& |& Vtvb now,tvbnow,bttvb b% g N, ?2 z/ b5.39.217.76討厭共產黨,意思不言而喻;離棄國家,則意念上有不同層次。消極而言,可以包括在政治上不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上不認同大中華(即一般地不接受「中國人」標籤),不再相信不再接受京港當權派說的「高度自治」。積極而言,包括認同中華民國、認同台灣、認同文化中國、認同英殖管治,主張完全自治(即主張香港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自視為香港民族、主張港獨建國,等等。對「回歸」一旦產生悔意,所有這些不同的積極的離心傾向,儘管在有些人的眼中完全不切實際,卻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進賬。人心如此,顛撲不滅。這都是特區在「兩張一梁」(張德江、張曉明、梁振英)左得不像話的管治路線短短兩年裏助長出的事物,成績「好得很」。+ n- p( U0 d! c1 f7 z
$ M. Y4 O/ x/ R7 Q: jtvb now,tvbnow,bttvb中共元老鄧小平構思「一國兩制」時,中港兩地的有形差別比今天更大,深圳河以北當日仍在後文革的療傷年代,香港則是進入經濟起飛輝煌日子,經濟實力的對比、意識形態的迥異,無法一下子馬上接合,「一國兩制」的構想,便是包容兩地差異的接合劑——客觀承認中港兩地各自的社會形態及價值觀。因此,對於是次民調結果,應對之道固然要修補中港兩地矛盾,例如控制內地遊客來港數目,免致香港的公共設施難以承受,又例如對內地炒樓客及囤樓客徵收稅項,都可以控制這些情况於一時。 & Y+ o- B" a9 ^- h5 [( v3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D/ S. g- U2 R M( [7 b' K
" F/ t f6 V; ]價值迥異源於歷史 一國兩制包容差異 9 K" U$ S5 y6 {4 {( r% z6 P$ Etvb now,tvbnow,bttvb. Y" n( ?* }( I* W8 T3 C3 G
至於更大的迥異,便是中港兩地價值觀的不同,以最近的政改爭論為例,政改主導權在於北京,香港難以置喙,人大常委會的框架出來後,社會上爆發反彈及不滿聲音,各種後續抗爭行動蓄勢待發。若把這些不同政見一刀切視為全係「反華反共」,無視這些理念上的迥異,其實就是「一國兩制」本質的突顯,如此失焦,不僅令人扼腕,更把中港關係推向更大衝突的深淵。tvb now,tvbnow,bttvb3 e& J- p- U' b$ U. _7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