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j; t/ |, Y+ L: P公仔箱論壇與戰後的德國相比,日本對戰爭的態度一直受質疑,這除了在日本侵華期間死傷慘重的中國以及飽受日本殖民統治摧殘的南北兩韓,還有學界中人。必須指出的是,戰後大半世紀,西方世界眼中的裕仁是「溫和內向」的君主,二戰期間受到軍方擠壓成為傀儡。這種史觀脗合了東京戰犯大審判的主流西方史觀,即干犯戰爭罪者皆為好戰的軍人及政客,而不是「萬世一系」的天皇。公仔箱論壇4 w/ u e/ {' Y4 x" q+ D
/ a6 E6 O0 p0 o/ s; O( ]2 F& x! m( h公仔箱論壇然而事實便是如此?西方傳媒顯然對此有所質疑,因為盟國佔領軍統帥麥克阿瑟與裕仁於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的四十分鐘談話內容,至今仍未翔實公開。根據美國學者比克斯(Herbert Bix)的說法,至低限度,在偷襲珍珠港前,裕仁擔心的是如何對攻擊大計保密(was worried about secrecy)。記載這一情况的是戰時日本陸軍元帥杉山元。 7 C3 N3 p* f& j* T5.39.217.76& U: Z. g3 j% p; m6 F; a* b) T
對日本的態度,西方學界呈現相當奇妙的一體兩面,但總的而言,對現代日本持溫和態度的是多年主流,對戰爭歷史更是止於「軍部奪權」此一層次。取態的由來,客觀上由於日本戰敗之後,麥克阿瑟搭建了保留天皇架構並推行民主政體成功之故。當然,亦有知日派學者的取態因素,哈佛大學的日本通賴世和(Edwind Reischauer)是知日派第一號人物。以當時哈佛大學在世界學術的泰山北斗地位,知日派掌握日本研究大門,可說對後世研究日本影響深遠。tvb now,tvbnow,bttvb9 J W N. O) c p0 f
% q4 u6 f: k+ t+ u8 v, G
公仔箱論壇6 H" S- O' o2 E$ i& Y% {' v
知日派學者眼中的裕仁 - [( f, }5 x m: ]7 V* `% Y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V! F! ?: X: ^5 {8 d$ O
賴世和生於東京,傳教士之子,十六歲之前在東京成長。之後回到美國繼續學業,其後在哈佛大學以日本法師到中國求法為論文得博士學位,二戰結束後在哈佛大學執教鞭,成立日本研究所,令哈佛大學成為美國高等學府的日本研究第一校。賴世和堪稱美國學界頭號日本通,是知日派的頭面人物,六十年代擔任駐日大使多年,幾乎可以說,是他隻手構建美國學界對日本觀察的重量級人物。戰後五度拜相、被喻為日本經濟及政治大師的吉田茂,其思想體系在日本政界追隨者極多,有「吉田學校」之稱,他在一九六七年成書的《決定日本的一百年》提到賴世和。一九六六年賴世和結束駐日,準備回去美國,吉田茂與賴世和會面,吉田茂在該書序言寫道,「去年夏天,當我準備跟準備回國的賴世和會見時,因為他太誇獎日本,所以我便謙虛地請他不要太過誇獎日本人」。5.39.217.76- L: s/ \9 N9 S8 V0 l" q
3 c0 ^) v) h" x( |) _& C- C. o# m7 J一場韓戰,令到日本成為美國圍堵中共蘇共的主要成員,韓戰年代大後方的後勤角色,更助解決戰後歸國的幾百萬退役軍人生計,也讓日本從此享受長達半世紀的低國防負擔日子,正如吉田茂說﹕把外交國防交給美國人,日本埋頭搞經濟。在此一過程當中,裕仁在二戰期間的角色似被忽略,這可能是無意的遺忘,但更多學者相信,這是美國因為冷戰需要的刻意遺忘。麥克阿瑟應該深切明白裕仁在戰爭中的角色,那是一九四六年暮冬,當日本國內自由派呼聲四起要追究裕仁的戰爭責任之際,裕仁在三星期內對五名近臣的六次長時間陳述,整理之後以綱領(summary)形式交給麥克阿瑟的秘書,但是這份口述的內容從此再未曝光。比克斯的在他的著作 Hirohito: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裕仁:近代日本的形成》)認為,這或者是「盟軍總部的最高級美國軍官已加入保護裕仁的陣營,神化天皇」(perhaps because the top American officials at General Headquarters were already among the emperor's greatest protectors and mythologizers)。 8 c4 c4 d, y2 Z8 r+ n.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 c- M( i#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9 U |6 [6 s& G3 g0 i% Y+ u
裕仁的六次陳述紀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G* i8 d) i9 s
5.39.217.764 U; B8 x9 ]. N/ F5 Y E3 B. e. U
像比克斯般質疑裕仁的史學者在西方並非罕有,隨着史料日多,類似的聲音不絕於耳。他們起初的質疑是非學術的常識判斷: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東京時間中午十二時,裕仁向全國廣播終戰詔書,絕大多數日本人民是第一次聽到天皇的聲音,於日本而言這是「玉音」,老百姓無不或肅立或匐伏。如此威嚴天皇,是否可能在戰時受到軍人操縱成為傀儡,這個問號遂成為質疑裕仁的最大佐證。事實上,從後來公開的多份戰時日本官員回憶錄或文字記載,包括陸軍元帥杉山元的備忘、一九四○ 年至一九四五年擔任內大臣的木戶幸一的日記,多少讓人從字裏行間看到裕仁在戰時的身影——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五日御前會議(木戶幸一日記):「我們對英、美、荷的政策,從上午十時三十分在陛下面前開會,持續到下午三時三十分才敲定」。海軍軍令總長永野修身亦向裕仁提出詳盡作戰計劃報告,根據比克斯的研究,杉山元的備忘記載稱,裕仁知道各地點的大致攻擊時、地與方法,並表示擔心如何保密。/ J& m Z9 T$ _4 Q( }6 [
3 X7 t9 c: N0 [' r
二戰歷史戰後在日本以多種方式「重塑」,近三十年則是以質疑東京戰犯大審判的定讞為主流。這一聲音源自八十年代強人首相中曾根康弘,當時他提出「戰後政治總決算」,引帶出日本右翼全面否定東京戰犯大審判的裁決,認為東京戰犯大審判只是戰爭「成王敗寇」的反映、是西方戰勝國強加於戰敗國的決定。這一套史觀,後來發展至認為美軍向廣島及長崎投下原子彈是大屠殺行為,並引伸至東京戰犯大審判是「掩飾」大屠殺的行為。中曾根康弘雖在七十年代自民黨五大派閥「三角大福中」排名最末(三木武夫、田中角榮、大平正芳、福田赳夫、中曾根康弘),卻是最具野心一人,他是戰後首個在任期間正式參拜靖國神社的首相,其右翼立場拉動至今日益猖獗的保守主義及史觀;可以說,今天大言炎炎的安倍晉三以至石原慎太郎,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0 S- b' m) ~- _! d公仔箱論壇8 Y4 [5 M9 ^( R.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