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A! Q( C. d5 r/ Y) k/ a5.39.217.76其一,在中港議題上我們討論再多,也只淪為各說各話。其原因很大程度是我們未能擺脫意識形態先行的理解模式,致使討論從來沒有對準香港問題。要不站在英美價值體系(殖民史觀),要不站在國難興邦的視野(愛國史觀)看香港問題,卻未加反思、梳理這些核心價值、未曾理解香港/中港的「知識」如何從地緣政 治盤算中衍生,就欣然接收。更甚是,若發展出「兩個香港」的睇法(以價值判斷主導,支持英美價值體系的就被理解為進步香港;持相反立場的就被歸類為保守香港),不但無助真正梳理香港問題,亦只會加深社會內部分化矛盾,甚至撕裂香港。因此,擺脫意識形態主導的認識,才是解決中港問題、扭轉香港長期在漩渦中被 拉扯的第一步。tvb now,tvbnow,bttvb, {- X+ N- e2 L5 D. n& i4 Z
( {" u* R! N a4 x1 L ~tvb now,tvbnow,bttvb其二,重構香港主體性,做到對中英雙重解殖,就必須反思現有的香港研究和中港討論。學者呂大樂曾點出香港研究的通病,正是我們故步自封,以致我們未敢、未能或未有認真反思既有的「知識」和「定論」。展開一個研究最方便的做法,就是不假思索地相信、建基於或依附於「神話」,而不是反思或打破它。所以, 我們對香港、對中港問題的討論長期困於意識形態主導、價值判斷為本的認識當中。若不「去意識形態」,只會不斷強化虛假的所謂主體性,這無助踏實地梳理、認識香港。這些不經反思的香港故事的廣泛流傳又會倒過來窒礙香港研究。作為中港問題的初探,重置香港於地緣政治處境中(recontextualize), 有助我們認清各方的意識形態拉扯,然後更純粹地重構香港的歷史,沈澱屬於「自己看自己」的香港故事。7 C# j- ]9 o; g
* r i. O! |5 y! Q/ P$ F1 k# J- U, \
中港問題並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圓滿解決,我們步履蹣跚,為香港前途劃出方向之前,當是好好理解她一路走來的軌迹。因此,中港雙方第一步應該要認清香港的本質,她從來都跟中國跟世界綑束在一起,難離難捨。我們不能忽略中國因素加諸在香港歷史中的事實,亦不能否認香港世界性的一面:香港=世界的=敏感複雜 的=生命之所在。因此,我們展望未來,香港亦應擺脫中西意識形態擺佈,重寫自己的歷史,成為既非(強世功等學者眼中的)中國的香港,也非西方(英美)的香港,而是能自信地立足世界,能融合中西、有其自我歷史書寫和沈澱的香港。公仔箱論壇 C7 U D0 \4 F% V2 H7 E
9 k; W* P& f7 T! J( k, utvb now,tvbnow,bttvb北京亦應理解,外部勢力是(刻意的)杞人憂天,在一國兩制下容得下香港的世界性,方能維持中港關係。講實際的一面,中港只局限在單邊服務的關係上,對雙方都是不健康的發展。保有一個有百年茶漬的香港才是王道。2000年李瑞環來港時重提紫砂茶壺論:「本意就是要真正的、正確的認識香港、管好香港,並不容易,不要麻痺大意,不要自以為是……許多事,你不理解就不自覺,就很難把好東西堅持下來,也很難說你去掉的是好是壞。」公仔箱論壇( F1 ~5 n! C C; V# L
香港要抖擻上路,重構主體性,書寫自己的歷史,中港問題要得以紓解,都是需要年月沈澱的浩大工程。港人和北京第一步要做的是,重拾對「世界的香港」的想像。借用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與宮寶森「以餅會武」的話:「在你眼中,這塊餅是個武林。對我來講是一個世界。」5.39.217.763 E( q$ F; a- X5 P, n0 m( {# s
) U# n: Q: b/ o2 o4 ]1 @. ]" v- y- vtvb now,tvbnow,bttvb - B8 f6 p! ^; j+ B" X(五之五‧完)0 m# j R M, H& t4 q- h
tvb now,tvbnow,bttvb/ Q6 A6 u' ]" Z' H7 J, n. C,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