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K. w6 J: e- E P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被稱為「保守中產社區」的海怡半島發生了一場遊行。近1000名街坊在假日沒去飲茶,反而拉着一家大小,遊行反對業主將海怡西商場改裝成迎合自由行的factoryoutlet,甚至有人(即家父)對建制派區議員高叫「垃圾!講大話!」,激進程度比八十後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個中產屋苑住了幾乎廿年,見過最「激進」一次是家母私底下痛罵鄰居馮煒光,示威卻是聞所未聞。民眾反對社區建設厭惡性公共設施,例如核電廠、焚化爐等,一般稱為「NIMBY」(Not in my backyard)運動。當台灣人上街反「核四」,海怡居民則上街高呼「海怡不要特賣場」。自由行作為outlet主要顧客竟然變成跟焚化爐無異的NIMBY「設施」,並非海怡居民忽然激進,而是反映中港矛盾正在滲入社區。5.39.217.76, a0 O: e8 l; [( A. r/ R! q5 O
6 g3 L0 J8 E8 T, Htvb now,tvbnow,bttvb5 M6 \8 O; m+ q! }. Y. @7 A
海怡半島這場遊行的重要性不能忽視。它充分顯示了中港矛盾的政治動員力量:中產、專業人士、公務員,這些典型海怡居民不就是各政黨最想爭奪的中間選民嗎?建制派新民黨區議員剛剛當選,非但對改建outlet一事遲遲未有回應,更沒有帶領居民組織示威,反而讓區內沒有議席的公民黨「空降」介入。這種就在我家樓下發生、最貼身也無從迴避的社區反抗,是否能讓港人意識到,他們手上一票對於抗衡中港融合延伸至社區有多重要? + B0 S, K6 [" b: N* y, S; s1 Itvb now,tvbnow,bttvb % m$ Q/ r; T( i4 Q c5.39.217.765.39.217.76! M+ f, o% s) M% q2 ` N* R8 _
示威的另一意義,是說明自由行作為中港融合的主要政策,影響已不是政府能控制。2013年內地來港旅客達4000萬,佔整體訪港旅客75%,政府預計2023年旅客將達1億,假如比例維持不變,屆時將有7500萬內地旅客湧港。當政府正苦思如何將遊客分流至全港各區,地產商的商業頭腦轉得更快,看準社區商場能夠吸引遊客的商機,便密謀趕走服務居民的文具店、藥材舖,引入居民不需要的名店、化妝品店。以前自由行影響主要局限在尖沙嘴、銅鑼灣等鬧市,今天卻蔓延到寧靜清幽的住宅區。這種把香港全面「商場化」的趨勢,正是地產霸權搭上中港融合的惡果。倒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說得坦白﹕「做生意嘅嘢,如果我開間廠,有多啲單,我只可以加間廠,我冇理由唔去接呢張單嘅。」 1 I4 {2 a' k" B, ^% l4 W8 F+ a
* K( S# I: l3 E) ~5 R
香港緣何「被規劃」? $ s9 Q; B7 F, {' d/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 R4 G& E. C3 g) A5 P, q# e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p' A; s: E1 G
5.39.217.764 N5 Q* |# P! H: L
一直以來,中港融合被親中人士、政府、商家說成是香港經濟發展支柱,2003年起簽訂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更被塑造成中央拯救香港的大禮,他們以CEPA當中的自由行政策為例,說明內地遊客能推動本地零售、酒店、餐飲業,以及創造就業。自由行確實帶來經濟效益,但是否大得足以壓倒我們對中港融合提出的任何合理質疑?經濟學者宋恩榮最近發現,2012年2000多萬人次的自由行客為香港帶來的272億港元增加值,卻不及千多萬非內地旅客所帶來的314億,估計是因為自由行消費偏重零售業,購買的商品多為成本高的進口貨,產生的增加值較低;而高增值的酒店住宿開支,卻佔非內地旅客消費最大比重。就業方面,宋指出2007至2012年因自由行旅客而產生的就業人數確是翻了一倍(4.1萬增至8.6萬),但非內地旅客產生的職位卻比自由行旅客高38%。我們翻查數據,更發現因旅遊業而產生的住宿和餐飲服務業職位,扣除通脹後工資比1999年還低,2013年平均月薪為1.23萬元,低於個人入息中位數1.3萬元,似乎反映了所謂創造就業,很可能只是創造了低收入低技術的職位。那麼CEPA下港人是否更多北上發展?呂大樂最近發現,CEPA前幾年的確有愈來愈多港人到內地工作,但這個趨勢自2004年起已逆轉,2010年更降至1999年的水平,「北望神州」似是一廂情願。 4 C7 c3 `5 X" F+ F1 f) q3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7 h1 c0 h! M0 B8 X
! Y* f) M& G: o, `3 |% [. w- a* A
我們不敢說中港融合對香港經濟有害無益,但這些數據卻顯示融合效益並未如想像中理想,可是港人這些年來卻默默地承受着融合帶來的種種不便。然而本地學術界和民間對於中港融合的研究卻貧乏得很,間接造就了建制和既得利益者一方的霸權論述,令人難以反駁「中港融合救香港」。當台灣人走出來高叫服貿有損本土利益,港人感情卻在CEPA「別有用心」的構思下被嚴重傷害。因此,深入研究融合帶來的好處壞處,對反思融合的邏輯至為重要。本土研究社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們發現,一向自詡為「自由市場」的香港,其實早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被悄悄規劃。近年來,香港在不同規模的國家或省級規劃文件出現次數一點也不少。香港首次出現在2006年國家的「十一.五規劃」,5年後更在「十二.五規劃」中獨立成章,當中直白地形容香港配合國家發展戰略所扮演的角色;而《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宜居灣區等計劃,主宰着香港與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命運,促成資金人才雙轉移。這些香港被規劃的國家政策,都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下單方面制定的,一律未經本地民主程序審議。有人說,既然香港已經回歸,接受國家規劃自然正常不過。但基本法不是保障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嗎?何以容許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接受社會主義規劃?不是說基本法沒有說過可以做就是違法? ; o% U( H- Z,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 c* K1 |+ O+ d/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