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r0 b! c9 t) j現在,「佔領中環」成為焦點所在,便難以避免要承受來自各個不同方面的壓力。首先,當泛民再無渠道或程序去凝成共識、共同綱領時,「佔領中環」便以一個新的平台的姿態出現,任何非建制的民主力量,都差不多必須通過它的商討程序來產生一個反映民間的民主訴求的方案。當然,這並不是「佔領中環」對各界所提出的要求,而是如上文所講,在目前的政治狀况底下,出現了這種期望與理解。不過,也正因為這樣,「佔領中環」也需要提高它本身的認受性,否則無論商討產生什麼結果,均可能會受到同一陣營內的挑戰。這個認受性的基礎不可能單靠指出商討過程如何認真、嚴謹而令人釋疑,而是必須回應他人對其組合的代表性的質疑。簡單的說,將來的商討過程,究竟應視為整個香港社會的縮影?還是熱心於民主化的人士的內部交流(包辦替代一般民眾來挑選可供市民投票的方案)?均屬必須認真回覆的重要問題。如果處理不善,「佔領中環」的認受性和公信力將大打折扣。+ v* [0 l: Y n) i- Y% O.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