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7 k* n G/ h, q9 V' s) c& o,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B6 F: o. @1 U4 b/ W5 ytvb now,tvbnow,bttvb【第四篇】 . i8 L9 w) R7 N0 w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s2 |3 ?8 L( l% U) ~
第四篇《香港是否應有民族自決的權利?》,無疑會是當權者看了最不安的一篇,因為牽涉的是政治訴求,而考慮的選項都超越原來的「高度自治」,尤其大大超越「高度自治」的2014縮水版。文章認為,香港人有權進行公投,自行決定要獨立還是要維持一國兩制;這個權利的理論基礎,來自「香港人已經形成一個新的民族」這個論述,而「民族有權自決一己政治命運」,乃《聯合國憲章》及「兩個《公約》」規定了的。作者強調,民族不同種族,非關生物血緣而繫於地理經濟與文化因素。在論述「香港人是一個民族」的時候,作者引用了筆者另一篇文章裏的材料:「練乙錚在2012年《信報》發表了題為《談護照國籍——論港人成為少數民族》的文章。練氏引用斯大林對民族的定義,說明香港已滿足了成為一個民族的四個必要條件:一、有統一的語言;二、有清楚定義的地理範圍;三、有共同的經濟生活;四、有處於同一文化基礎上的穩定的共同心理特徵」【註4】。公仔箱論壇! s: |2 e2 `: E6 S2 e i
意料不到的是,這位年輕作者,能筆者所不能,把上述斯大林提出的第四個條件於香港成立的理據,論述得比筆者在原文裏的透徹得多!例如,作者適當地引用了香港 人口史上的幾個簡單數據:「我們若審視一下香港人口增長的過程,便能得知香港人共同心理特徵的線索。香港人口於1945年戰後僅為五十萬,國共內戰為香港 帶來大量逃避戰亂和共產黨統治的難民,1950年香港人口已大增到二百二十萬。其後三十年,逃避中共暴政,冒死偷渡來港的人差不多有一百萬,史稱『逃港 潮』。來到香港的目的人人不同,但都離不開逃避貧窮和文化大革命等的政治運動。這些人憑堅毅的意志越過重重難關,定居香港後重新開始生活。這群難民和他們的後代,就是現今香港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神話,便是這一批香港人所創。」有什麼比逃港人士及接受逃港人士的經歷更能刻骨銘心塑 造港人「共同心理特徵」呢?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d/ O6 y1 ~6 P/ u6 p2 F
tvb now,tvbnow,bttvb2 e: U* P; }" `
【第五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C8 X7 B$ `, }4 W& b7 ?
最後一篇《香港往何處去:解殖與本土意識》,也有其優點。前面四篇立論簡潔俐落,這一 篇則多留意事物的複雜性;後者是籌建一個大論述初期的必要思考習慣。例如,作者說:「本土意識的關鍵問題,就是文化內涵的開放性與獨特性。香港文化極為多元……」。以此視角看待「香港人自己的的語文應該是什麼」這個問題,則以「廣府話」(標準廣州官話)作為答案,的確可能太直覺,沒有考慮到港人天天在生活中講的╱寫的,都不是廣府話╱文,而是一種與原來廣府話比較,語法和發音上已有若干變異,以漢字詞彙為主體卻又大量夾雜英、美、日等外來語詞的語文。這種狀況,不用類似國民黨、共產黨的極權高壓手法不能改變,但似乎亦毋須改變;現代日語就正正是這種狀況經規範化之後得出來的語文。日語不停變化,接受新的元 素以表達新的事物,完全沒有問題,而日語的文學作品,不少早已是世界一流的。再說,一個本土觀點認為,「香港人講廣府話(或粵語)」,這句話聽着總有一點彆扭:廣、粵不都是在大陸嗎?若要文化獨立,「香港人」怎能不講「香港話」而須講大陸的一個方言?這是難以自圓其說的。所以,這裏有一個複雜性,是台灣閩 人面對過的,香港人不妨研究一下他們的有關思考,從中借鏡。tvb now,tvbnow,bttvb4 Q! b: I; c' |,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2 r& Y. A D7 w/ R* y
不過,這篇文章倒是有一個複雜性真的可以大大減省,那就是「香港人」(或香港族 群、民族)的定義。若從文化、社會、種族的角度出發,的確無法按香港社會複雜性給出一個簡單完美的「香港人」定義。但是,本土運動作為一個政治運動,現時最需要的,只是一個政治定義,而這個不必很複雜。「任何香港居民,無論什麼時候開始在香港生活,只要認同香港價值,支持香港優先,願意守護香港,就是香港 人。」這個定義,在本土人士當中已經相當流行,能跨越世代、種族和文化背景,有恰當的排他性和包容性,而且很簡單。5 Y5 W4 ?, m6 Q0 S/ h. _) ?6 h
- I5 I) ^) M$ h e, o$ B《學苑》這五篇文章很豐 富,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所持的一些觀點,筆者未必同意,但那並不重要。各篇文章鋪陳未盡完善之處當然有,但已經可視作港人為建構本土論述踏出的一個腳印、一步探索。看得出,作者都是下過工夫的,而且文筆也不差呢。有那麼活躍的頭腦,在香港大學那麼好的學術環境,有那麼好的老師可以請益,只要虛心努 力,進步可期。筆者就是明天退下輿論火線,也好像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了。5.39.217.76) j9 F: G: J X9 x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