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f3 ~+ n7 e+ {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L1 e' E4 W4 n1 C0 a. N
但上周三早上,意外出現了一個焦點,可惜我們卻付出了巨大而沉重的代價。兇徒的六刀,重創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身體;地上的血漬,清晰展示了一個新聞工作者面對的有形威脅。未落街站之前,我還擔心有市民會反問,這是否又一個「個別事件」?(須知道今時今日什麼議題都有人組織起來反對你)可幸是,當人們知道我們這班人都是劉的前同事或學生,他們都說:「我相信你們。」5.39.217.766 [9 x( C* w) [$ P
% p7 ]2 {" r; L* a公仔箱論壇一名七十五歲的林女士,說自己是明報長期讀者,退休前是數學老師:「我有睇劉進圖的文章,他有一段時間在北京不是寫點東西嗎?我覺得,他是一個gentleman,觀點好reasonable,不是偏激,好mild的人。那天睇新聞知道呢件事我好shock(老婦人肉緊地縮起雙肩),整晚睡不好。我是專登過來簽名,因為不出聲條氣頂唔順。」她說,抱歉自己有心臟病,沒法參加遊行。不少簽名市民說,事件實在「太離譜了」。似乎,一部分香港人,到了最嚴峻的時候才會發聲。你可以感覺到,今次兇徒這六刀,叫醒了一批中間溫和的沉默一群。 - Z0 ?. C+ r' W) h. n+ p" i$ C( V; Z; i x
$ g9 q! {! Y' t, x0 L4 J
這六刀 叫醒溫和沉默一群tvb now,tvbnow,bttvb j! }, g: v# P
6 d S \( M. c" p% qtvb now,tvbnow,bttvb ( r; O; p0 {" }tvb now,tvbnow,bttvb陳惜姿早前曾在專欄問:「明報的讀者在哪裏?」今次在街站,給我遇上好幾個明報讀者,他們斯斯文文,說話陰聲細氣,有修養而溫和。一名老先生步履蹣跚,一身優質絨布西裝,頭戴英式ʒ帽,由穿著護士服的私家看護扶覑,他特意停步,舉手示意要簽名。另一名明報長期讀者郭女士,蓄一頭短曲髮,衣裝平實樸素,她悄悄地跟我說,認得出我是時代版專欄作者,對於劉進圖受襲,完全不能接受:「我覺得香港變了樣。」今日舉行的遊行,他們再三向我們查詢集合時間地點。公仔箱論壇; H7 k8 `+ f1 q- S j8 [% v1 l; m8 p
% ~; X. q6 G2 z0 V a2 }* L李慧玲在七日前的「反滅聲」集會上說道,香港人多年來享受的新聞自由,不需要付出,就好像「沒有根」一樣。這種乏根的文化,令大家曾經以為,新聞是一件商品,傳媒只是一間公司,市民只是被動的消費者。有時,記者聲嘶力竭喊新聞自由,好像對空氣講話,今次事件,終於重新感覺到,記者和市民的緊扣和互動,切斷了多年的聯繫又再次接駁上,傳媒人和市民,重新找回一種共生共存的感覺。就像一棵老樹,若根夠深,才能把鬆散的沙石抓緊;一個社會,每一個公民都要明白,新聞自由是屬於大家的,新聞工作者要有免於恐懼的工作環境,才能保護市民的知情權。我們要讓新聞自由的根,在每個香港人的心中茁壯成長,這個城市,才能面對未來更猛烈的狂風暴雨的來襲。tvb now,tvbnow,bttvb, o S/ L' }+ s6 B
8 T+ e6 Y# d1 r( t8 n. i' J/ h9 X - V6 ^& [8 I$ T/ [! \馬 家 輝:街頭 見; B; M& _" b* z6 s- |0 D' q*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