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I: y4 P. U X% v其次,由於鼓勵就業政策觀念上的嚴重扭曲,連帶家庭支援的建議亦大有疑問。大幅改善香港的托兒服務,給予家庭主婦更多的彈性和選擇,這固然是無可厚非的配套做法;但問題卻在於,現時香港的幼兒照顧和教育,早已市場化到令人震驚的地步。在「驘在起步線」的魔咒下,家長彷彿早已失去教養兒女的本能,迷信將希望寄託在奇貨可居的遊戲班、興趣班、先修班...家庭教育的角色早已被大規模市場化、甚至是非人性化的教育取代。鼓勵家庭主婦重投勞動市場,是否應先從平衡照顧家庭著眼?片面進一步引進商品化的托兒服務,又是否只會令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更加削弱?若按照Birchall互惠主義的思路,則我們該提倡的便不應是托兒服務市場,而是家庭鄰舍之間的互惠網絡,要通過「人本」而非「銀本」的方式,才足以應對在職婦女的家庭支援需要。3 K- ~* S4 y6 N" D" H
5.39.217.764 E. B3 A7 U/ `4 r' u( a
此外,要釋放現有人口的潛力,是否就等同重投主流勞動市場?住在偏遠新市鎮的基層市民,又是否必須承受高昂交通費,老遠跑到維港兩岸的大都會區去上班?事實上,政府真要鼓勵家庭主婦或退休長者工作,便首先應該從其自身和家庭的需要,而不是主流市場和財團的需要出發,設計家庭和社區友善的產業環境。例如大力開拓地區特色的社區經濟,推動互惠組織、合作社和經濟聯會的建立,重新釋放人本和互惠的社會經濟發展空間。事實上,這絕非什麼烏托邦式的天方夜譚,就在政府所慣性推銷的「獅子山下」精神,那個守望相助的徒置區年代,恰恰就是人本經營和互惠主義最發達的年代。只是在過去三十年來,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浪潮,加上經濟學家和政府的推波助瀾,愈益獨沽一味地向大集團傾斜,人們彷彿都早已忘卻了,多元技能、就業和市場的各種可能性。tvb now,tvbnow,bttvb( W( l4 x, P$ ?* o6 c# q
+ R/ r$ I6 r0 e; F& M" L& }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d0 Q2 C( L6 l7 C, i ?
注:Birchall, J. (2001) The New Mutualism in Public Policy. London: Routledge. Birchall, J. (2004) “The Mut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Britain: a Critical Commentary.” Kurswechsel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