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時事討論]
霧霾中國 大發空氣財
[打印本頁]
作者:
abcd0816
時間:
2014-1-29 03:03 PM
標題:
霧霾中國 大發空氣財
Blueair是一個瑞典空氣淨化器品牌,2006年前後進入中國,目前在家用電器市場風頭正勁。「在剛進入中國市場時,Blueair的主要顧客是外國友人和從國外回到國內的高端人士,」Blueair中國區總經理李開玖對記者說,「近年來增長非常迅速。」在張淩看來,Blueair的成功一方面因為品質本身,另一方面「美國使館給它們做足了廣告,聽說2013年他們買了三五千部給中國內地員工在家使用」。 霧霾推動的不只是空氣淨化產品,還有冷氣機(空調)、風扇和加濕器。中國語速最快的主持人華少每天在北京地鐵裡為一款本土品牌加濕器代言,廣告詞很好:「是時候跟霧霾天氣說再見了。」 不過,根據Blueair市場部的數據,空氣淨化器普及率在中國僅為1%。這一數字在美國接近30%,日本則約15%。Blueair因此認為中國市場前景非常大,但也面臨行業無標準、市場缺乏培育、消費者對行業不了解等現狀。 一些不願大花金錢的人有其他妙計。一位名叫托馬斯(Thomas Talhelm)的留學生在問答網站知乎上公開了他自製空氣淨化器的秘方:風扇+高效空氣濾網。這兩個設備僅需花費166元人民幣。張凌評價說,如果買到好的空氣濾網,這樣的簡易設備也可以達到品牌產品70%左右的功效。 令人難以忍受的霧霾還催生著其他各種生意。聯合優斯(北京)技術服務公司中國區總監馬鑫正在考慮綜合身邊資源為客戶提供空氣淨化方案。 「發空氣的財很時尚而且不難,因為一切都是新的,只要你能讓消費者明白你能幹什麼,」他對記者表示。 實際上,當前的中國與上世紀50年代的英國一樣走在工業化中後期。這一時期,國內生產總值仍保持相對高的增長速度,但此前透支的環境債務卻逐漸顯現。自1948年倫敦始見霧霾開始,英國受霧霾影響60餘載。 空氣淨化器等終端淨化設備和方案都只是治標而非治本。想要最終扼住霧霾的脖子,還需要從源頭開始。然而,中國一方面擁有龐大的污染存量,包括工業生產及發電設備、汽車保有量,以及冬季的燃煤供暖設施;另一方面還面臨無法抑制的能源需求增量。 對於存量,除對工業生產及發電設備、燃煤供暖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外,國務院在2013年9月發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至2017年年底前全國供應國五車用汽柴油。這對地方煉油廠構成較大壓力,也開發了商機。常新傑正物色一家公關公司來幫助他們維護與山東地方煉油廠那些老闆們的客戶關係。他所在的丹麥托普索可以提供油品升級相關的工藝和催化劑。「2013年以來這塊業務很有增長勢頭,可這群客戶和國有企業的人不一樣,我們還不大應付得來,」常新傑說。 對於增量, 英國的事實證明, 能源消費結構調整是來得最徹底的治霾方法,但所需時間久且經濟成本巨大。根據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的觀點,無論是在人均GDP、三產比例還是能源消費結構方面,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和現階段的中國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選擇以天然氣替代煤炭作為突破口。《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及,至2015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將自2010年的4%提升至7.5%。 「這一目標是否能實現不取決於消費,而是供給,」IHS集團中國能源研究負責人周希舟說。供給一方面來源於本土生產,另一方面依賴進口。在他看來,即使將頁岩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的生產計算在內,中國的本土天然氣產量也難在未來兩三年內發生大的改觀。至於進口,協議形式的管道和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基本可以確定。因此,懸念更多存在於國際市場液化天然氣的現貨供給以及中國的採購積極性。 然而,上述計算中未能將剛被攪熱的煤製天然氣囊括其中。在暫停審批3年後,中國發改委在2013年年中一下開閘放出十餘個煤製天然氣項目的批文。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擬在建煤製氣項目多達39個,總規劃產能約1765億立方米。這樣的數字有些驚人,因為它是2012年中國本土天然氣年產量的1.64倍。 「不要被數字嚇到,」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化工分院研究員陳家仁提醒說,「最終真正能上去的,不見得那麼多。技術會在過程中做選擇,而最終市場會決定誰能留下來。」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