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c7 a O7 _: _' W( S$ p) p& Y同是負責香港經貿方面的宣傳和推廣工作,駐外與駐內辦不僅在特區政府內統屬不同,工作任務亦大異其趣。誰也不會奇怪為何要在內地增設辦事處,但是,對於駐外那些開銷龐大的經貿處,它們的存在價值與繼續擴展的潛力和空間又有多大?是特區政府要審視的問題。許多年前,筆者已在「政經短評」中建議當局應把駐外經貿辦、旅遊發展局及貿易發展局的海外分支,合而為一,統籌管理,不但可強化香港的形象,且肯定較有效率亦可節省不少公帑。惟此建議犯了「柏金遜定律」(Parkinson's Law)的「人多好辦事定律」(The Law of Multiplication of Subordinates,意謂下屬愈多、分工愈細,領導便相應清閒,權力則相對大增而薪津當然水漲船高)的大忌。熟知此定律的殖民地官員當然不作考慮。這種局面,誓言積極有為的梁振英政府該正視並着手予以整頓。無論如何,駐外辦的無形作用在回歸前夕充分發揮,特區護照能夠爭取到那麼多國家的承認,其在背後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令人感到其存在並未因為香港經貿轉型而令其功能褪色。與外國保持緊密聯繫與接觸,肯定可獲正面長期回報。tvb now,tvbnow,bttvb* k) r) e! U6 G; U. b
. Z* M B* I( q2 c5.39.217.76; ^0 v6 D7 F3 t/ g, K5 Y
七、「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曾經是不少人心目中特區香港的優勢。可惜時移世易,港人北望,因CEPA迎來內外的機遇,已忙不開交,香港與內地,無論是金融、商貿,過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制,在一片互補、互助和互動聲中,合作愉快;「人仔」厚利,令人心動,偶然回頭看看世界,只見燈火闌珊。4 z$ r) {! Z+ Y; x8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