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張懸在曼徹斯特的演唱會,為兩岸年輕人帶來「國族」與「文明」的激烈爭辯。此一事件最弔詭之處,是許多大陸年輕人把張懸當成了「台獨旗手」,痛加批評;而若干台灣獨派則把張懸視為「台獨英雄」,大加吹捧。然而,事實上,「台獨旗手」及「台獨英雄」都不是張懸可堪承受的角色。 討論張懸國旗事件,必須把「個人層次」和「政治層次」的問題切開來看,才比較容易清楚。從個人層次看,張懸在演唱會上展示國旗,讓在場大陸學生感到不快,認為她踰越歌手分際;台灣文化界有些人也認為,張懸政治敏感度不足,才會引發這場誤會。然而,張懸並非主動攜旗前去張揚,而是看到台下觀眾持旗而自然回應,這樣的即興演出,顯示她確實是比較不拘泥傳統的歌手。何況,演唱地點在英國,台下有不同國籍的觀眾,在這樣的國際活動場合,片面把張懸示旗之舉解釋為「宣揚台獨」,恐怕才是太過政治化、太過敏感。 再談政治層次的問題。在大陸學生眼中,看見中華民國國旗就認為是「台獨」,這是中共長年政治教育與對台灣外交打壓的必然結果,反映了一種刻板思維,並不令人意外。但大陸學生無法想像的是,在台灣內部的統獨論辯中,認同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人才會被稱為「統派」,不認同這面旗的人則自認是「獨派」;如果大陸青年──包括網路上加入論戰的形形色色人把張懸稱為「台獨旗手」,將她當成獨派分子,那麼全台灣民眾恐怕都是此一定義下的分離主義者。 這樣的弔詭與錯置,不僅大陸年輕的一代難以理解,年長的一輩也未必能知其堂奧。原因在,兩岸長期的僵化教條和認知藩籬,一直來不及隨著現實變化及交流進展而修正或拆除。例如,早年大陸來台訪客被嚴格要求須遠遠避開青天白日旗,而如今大批陸客在台灣競相與國旗或站崗國軍合影;然則,兩會互設辦事處談判卻仍為互掛旗幟問題相持不下。正因如此,大陸「九○後」仍有冷戰年代的殘存思維,看到中華民國旗即大喊「不談政治」;反觀台灣新世代亦然,在綠營「本土化」教條的洗滌下,許多人始終不願正面看待中國的崛起,乃至對赴大陸旅遊參訪抱著消極態度。 簡單地說,兩岸不論是敵對或交流,「中華民國」的國號和國旗,正是把兩岸政治和歷史淵源連成一氣的臍帶;否定這個臍帶,就不啻斬斷了兩邊的關係。大陸年輕一代不認識激進台獨運動者使用的「八菊旗」或「台灣國」綠旗,倒也無法苛求;然而,若是一見青天白日旗就像遇到毒蛇猛獸,避之唯恐不及,那才是真正的朱紫不分。 這裡頭,還有一個需要區別的概念,就是「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的差異。所謂「台灣意識」,指的是台灣人民對於自己土地、民情及文化的認同,而「台獨意識」則指主觀上意欲切斷與中國大陸一切關聯的政治追求;前者反射的是民眾對台灣本土的相對感情,後者則表現出對中國大陸或中共政權的絕對拒斥。表面看來,「台灣意識」和「台獨意識」並不易區別,兩者甚至有些重疊地帶;但仔細分辨,兩者的內涵卻是大不相同。把張懸視為「台獨旗手」,和把一個自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的台灣公民打成「台獨」一樣,不僅是荒謬的分類,也是用無知的陰謀論在為自己製造敵人。 從某角度看,張懸國旗事件觸發了兩岸年輕世代的交鋒與討論,其實是可喜的事,有助於撕開彼此在文化交流上的皮相迷思,進入更深一層的認識。其中,不少具有兩岸求學或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提供了理性而精闢的論證,相當可喜。但我們仍認為,這次充斥在網路和媒體的若干偏激言論和憤怒情緒,則著實有澄清的必要,以免僅因一次的文化碰撞意外,而使兩岸年輕人留下了深淵般難以填補的隔閡。 那些把張懸視為台獨旗手的大陸網友,你們貼錯了標籤!那些把張懸喻為台灣之光的獨派人士,你們也捧錯了英雄。對張懸而言,因國旗事件而失去北京的演唱機會倒無足惜,可惜的是那些錯過以音樂會友的觀眾。 5.39.217.76' E2 j6 t# v$ \# y0 i& K( n
【2013/11/12 聯合報】tvb now,tvbnow,bttvb, O. h" S* e: J$ B8 x
公仔箱論壇; n/ Z/ M- B0 @4 l4 D; B6 f, `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