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D$ g' T) C% t8 [tvb now,tvbnow,bttvb一、俗話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真是放諸自由世界而皆準的道理,不僅我國如此,西洋官場亦然。港英時代的總督,在位若非三、五、七載,頂多亦是十年八年便要更換;遠來的「封疆大吏」不是「客」而是「主子」,他們對華人聚居的香港認識不深,除了有語言隔閡,並無人脈關係亦乏熟悉本地事務的心腹,在那段交通不便溝通不暢的年代,他們看不到「權力來源」倫敦的支持、鼓勵或批評,聽不懂看不明其治下人民的毀譽敦促和訴求,當年還未時興「落區諮詢」,不在話下。然而,在治人和治於人之間的禮貌性寒暄握手揮送之間,香港在那二十多位總督手下,經濟民生拾級而上,發展成績驕人,尋且有「東方之珠」的美譽和「國際都會」之實。可是,這種「步步高」的輝煌歲月,反於落實「港人治港」之後,每況愈下。董建華經常掛在嘴邊的老話(其實是口號)是:「中國好香港好!」然而,經過十多年時間的驗證,這句話不是謊言卻屬誑語,民眾實在領略不到當中有半點真實!tvb now,tvbnow,bttvb# ]8 C- m9 D0 R P) D
tvb now,tvbnow,bttvb; W1 v( `: c' x7 A
英治結束,北京推出董建華為特區之首,以公務員「領班」的陳方安生為輔,這種安排,一度被視為「夢幻組合」,而事實上確是最孚人望的領導組合,當時關心香港政事的人,只防香港以外政治勢力的干犯,想像不到內部管治能有什麼開山劈石的風險,新香港毋須換上新作風,只要承擔多點一向由「流水式」殖民官員「包攬」的權責,便算得體。可惜實情卻是「狀況」頻生,香港管治,從此紊亂,社會和諧漸行漸遠,香港的治績遠遠不及前「朝」,可說是港人的共識。tvb now,tvbnow,bttvb3 L0 Y, a& s o" j9 a: |
! X, W! I1 ^/ n( R: n0 O0 R, X二、前「朝」歷任總督來港就職,由港府首席按察司(今稱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主持監誓,當眾宣讀的三篇誓詞──一是效忠當朝英皇(Oathof Allegiance),二是效忠今上和盡忠司職的接任誓章(Official Oath),三是就《聲明條例附表三》列出份屬總督的司法權責立誓(JudicialOath),即總督是效力英廷、努力服務、按照殖民地(香港)的法律與習俗,以無懼不偏、無尊寵、無邪念的態度,公正對待全體民眾──此「立誓」十分重要,茲錄原文以供參照:Iwill do right to all manner of people after the laws and usages of this Colony,without fear or favour, affection or ill will .% P* M4 o+ v f4 C) {
5.39.217.766 V1 r! q1 [4 t/ F' p
經北京認可(挑選)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他們履新的誓詞是:「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盡忠職守,遵守法律,廉潔奉公,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服務,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兩相比較,前「朝」命官表忠受命,誓詞內容申明他是效忠皇帝,為君主努力服務而非為當地人民效力,那是出諸帝制傳統,有濃厚封建色彩,可說是凌駕於人民頭上,充滿高高在上尊貴的腔調,與英國君主立憲體制,絲絲入扣,沒有鬆脫。特區行政長官的誓詞則在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不過同時要向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區負責。換句話說,行政長官必須忠誠為港,但在責任方面,花開二枝,一為中央,一為特區,所本者是九七後用以取代前「朝」《英皇制誥》及《皇室訓令》的《基本法》,那是確立香港特區政府組成的辦法和界定權力、責任及與中央政府關係的憲法文件。tvb now,tvbnow,bttvb* }6 _7 p' B5 ]0 D8 g9 Q' C. }.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