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K& l! s: r: z f Y田中角榮上台之時,正是毛澤東所說的「天下大亂,愈亂愈好」時代,他做過大藏相,也知道錢可通神,面對方興未艾的社會運動,沒有上過大學的他極為聰明不多踩一腳,相反是推出玫瑰園——日本列島改造論——把整個日本的注意焦點從政治及社會不公轉到發展這一塊。按照田中的想法,除了把經濟增長保持在百分之十,更大的變化是藉新幹線的鋪設,大建人口約二十五萬的小型城鎮,並通過公路及通訊網絡,令中小型城巿擁有本身的工業格局,拉近大城巿和城鄉收入差距。田中提出美好願景,日本人民可在綠草如茵的清新空氣裏生活;這一意念其後匯編成書,一舉銷出九十一萬冊,是一九七二年暢銷書第四名。 7 ]9 g2 G( {9 Y. F: h- G4 P0 E+ B( O1 r; A! Z
然而,想法歸想法,田中其後因貪污醜聞下台,日本土地矜貴,收地過程中屢傳貪污自利,之後的石油危機更把改造論全面打倒,然而意念仍在,田中門生小澤一郎將之納入變成「日本列島改造計劃」,每到選舉便取出以作訴求。但此後三十年,無人能夠實現田中的大計,這不光是成本問題,更重要的日本社會在經濟泡沫爆破後失去動力,人心散渙,就在這時候,安倍晉三二度拜相,東京第二次主辦奧運,世界再給日本一個機會。 : B& H3 h6 Z0 u. ]公仔箱論壇 ( o" h2 T( F+ c6 u1 J- H& X, ]1 ?$ i ) m/ {3 d p2 W# _ L4 r日本朝野不同的追求) y3 T5 Z# j2 T0 Z2 ]
! ~, d! G3 S. J8 etvb now,tvbnow,bttvb兩次東京奧運,日本朝野都處於「追求」狀態,執政集團追求的是國際人格復還,社會則是追求主體性自由。對於前者,日本應當如何體待,這是一個極其難以回答的敲問,因為世界與日本在這一起點落差巨大——核心是日本戰後史應當如何算起?西方發足點是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的投降書簽定,但日本卻另有看法,那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皇裕仁發表《終戰詔書》的「終戰紀念日」。汝吾之間楚河漢界;「終戰」,是日本結束戰爭而不是西方打敗日本。職是之故,日本五十年來無法從戰敗的迷惘走出來,很大程度是對於二戰的認識,始終沒有跟隨西方的太平洋戰史觀。這一無限延長的歷史折線,正是八十年代首相中曾根康弘「日本戰後歷史總決算」的藍本,狠批戰後的東京大審判。 ( g: [5 o' T+ U& t 4 B, N" K% i- d6 i+ o# Z$ o公仔箱論壇美國歷史學者貝克斯(Herbert Bix)在其極負盛名普立茲獎著作《裕仁﹕以及現代日本的塑造》(Hirohito: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指出,日本無法從二戰陰霾走出來是因為天皇制度,由於不能正確對待裕仁在二戰的角色,日本無以為一己找到新軀體。日本半世紀來汲汲於要成為「正常國家」,背景原因便是背負世人對日本二戰責任的壓力下尋找出路的表述,源於不能揚棄「天皇責任」包袱,無法令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放心,美國做法是通過美日安保條約遏制日本,中國與南北韓則以日本未有真正悔改而間中狠批,終令日本無法獲得如德國般的國際承認。相對於日耳曼民族,日本如今亟欲通過參加聯合國和平任務或海外大型軍事行動如波斯灣戰爭以證明其擁有超越的國際人格,德國則對美國力邀參加軍事行動敬謝不敏。' D" Z( v+ R7 M5 G/ v$ K
& | f, E5 A# {0 s. Y9 K4 X
毫無疑問,一旦日本在國際人格有新取態,六十年代遭打壓的國內主體性追求也會出現突破,日本本土政治不再受困於美國監視,附庸本質既去,也就毋須服膺冷戰需要,自民黨一派獨大的保守主義必會受挑戰,就如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前夕的百花齊放,當時左派政黨如日本共產黨及民主黨派在社會上大受歡迎,構成日本戰後曇花一現的民主多元時代。問題是,七年之間可以在政治上做到如此巨變、從而帶動日本人民心靈開放,對於愈趨保守的安倍政權而言,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也就是說,日本政治及日本社會的兩種追求,不一定能百川匯於一流同時做到,也許會是更令人失望的永遠不能做到。公仔箱論壇- b* C* W. a. g4 S) u0 X
9 ?9 |' p4 w, \, X(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