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r) u; R: P% C然而,說到底,民主國家對外用兵,不管站在什麼「道德高地」,由於有輿論和大眾的「監督」,當權者大都不敢任意胡來。比如已決定「出兵」的法國,便強調只空襲敍利亞「軍事目標」絕不及「化武倉庫」(如何鎖定目標,難度甚高)、好戰或欲藉一切可能以顯示其與美國「同心同德同殺戮」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其攻擊敍國計劃以十三票之差為國會否決(此為一七八二年國會反對對美出兵〔因美片面宣布獨立〕以來的第一次),儘管卡梅倫做了不少「補救工作」如有意改組內閣、將辭掉投反對票的閣員同時組織另一次國會投票,惟他元氣大傷,二○一五年獲連任機會大降(一七八二年的首相Lord North在國會否決其提案後以尊嚴受創而在一個月內辭職),以至美國奧巴馬改變初衷,在在顯示民主政體之可貴—贊成與反對空襲敍利亞的民眾均「人多勢眾」;加上來自敍利亞的消息混亂,執政黨控制的議會「歷史性」否決政府的提案,彰顯的正是民主精神!tvb now,tvbnow,bttvb! H0 Q7 \5 ~7 ~4 Z
tvb now,tvbnow,bttvb o. ?8 c X8 ~! ?$ Q+ J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 a" J h. ^0 P- a* e
二、為什麼俄羅斯政府與西方國家唱反調,強力支持軍援敍利亞的巴沙爾政權,撇開已成陳腔濫調的大道理,據西方傳媒的報道,主要是吸取了近年中東國家如伊拉克、利比亞和埃及變天後新政府均為美國操控等於俄羅斯利益受損的教訓,因此,她不希望敍利亞亦走上這條老路,是很自然的;何況敍利亞地中海深海港塔達斯(Tartus)為俄國在中東(甚至海外)唯一海軍基地(冷戰期間的一九七一年簽約),為續保此軍港,俄羅斯因此數度削減敍利亞的欠債共九十六億(美元.下同),巴沙爾在位,俄國此軍港可保不失;應該注意的是,俄羅斯對原教旨主義穆斯林極具戒心,以擔心其會影響國內及仍被其視為禁臠的「中亞諸共和國」,因此不想敍利亞落入原教旨主義者之手;此外,當然還有經濟利益的考慮,俄敍去年外貿額為二百餘億,其中五十多億為俄國的軍火輸出,為政經利益俄國力保巴沙爾政府,是不難理解的。 ; n9 ]) y! ^0 x( g- X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K: V* E8 { z0 P8 S# E( M
為了「說服」俄羅斯勿插手敍利亞「內政」,英國《每日電訊》去周根據「洩秘文件」(leaked transcripts)撰寫的數篇報道,透露美國在中東最忠實盟友沙地阿拉伯的情報首長賓達王子(Prince Bandar bin Sultan)曾與「俄酋」普京秘密會晤四小時,談話主要內容為利誘俄羅斯退出這場「糾紛」;據說賓達提出的條件是保證油價企於現水平及變天後俄可保有塔達斯軍港;不但如此,若普京「就範」,賓達還保證今屆在俄羅斯Sochi市舉行的冬季奧運「不會受車臣分離分子襲擊」,賓達王子坦言「車臣小組(Chechen group)受我們的控制」。非常明顯,迄今為止,普京並不買賬,也許是他有辦法防範車臣分離分子的襲擊且對油價的升降並不太在意。 6 a- ?: Q: s" E5 n% ?$ o5.39.217.768 g! N- r( h" h& b. f
美國欲剷除巴沙爾政權而後寬心的重要原因,據八月二十六日《華爾街日報》社論的剖析,則在使以色列免除後顧之患。原來德黑蘭有計劃把伊朗、伊拉克和敍利亞聯成一個直通地中海的什葉派聯盟(Shiite-based alliance),如果巴沙爾打敗西方支持的「叛軍」,土耳其以至海灣諸小國便只有向誓言要令以色列從地球上消失的伊朗靠攏,那意味敍利亞政權重歸巴沙爾掌控,伊朗在區內稱霸,以色列「危在旦夕」……。美國「必須保護」以色列的原因,也許另文再說,這裏只說為了以色列,據剛出版的《李光耀》(G. Allison等合撰:《Lee Kuan Yew》)一書的資料,一九四九年迄去年,美國支援(Military and political support)的資金便達一千一百五十餘億。美國力遏伊朗成功串連什葉派以保護其「長期投資」,理當如此。 7 @0 ^; P3 ^8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T% t& [5 y! J' X6 k3 a3 Y+ s" x
tvb now,tvbnow,bttvb( d% `; ^- {1 O5 m0 V6 R
* ]' b# m8 m; ^0 r: a8 h; [8 ltvb now,tvbnow,bttvb三、李光耀對中東的和平前景,因為伊斯蘭激進組織「狀態大勇」,絕不樂觀(見上書第五章),不過,中東地區之「難搞」,《阿拉伯諸國簡史》(J. McHugo:《Concise History of the Arabs》,今天九月三日正式發行)說之最詳,這裏只說去周末翻閱而未細讀部分的敍利亞。該國雖乏天然資源,惟「地當要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然而,不論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十二世紀)、波斯居魯士大帝(公元前六世紀)、馬其頓阿歷山大大帝(公元前四世紀)、羅馬獨裁者凱撒(公元前一世紀)、獅心王李察的十字軍(公元十二世紀)、法國拿破崙大軍(十八世紀)以至阿拉伯羅倫斯的駱駝兵團(十九至二十世紀),都曾入侵、佔據敍利亞,並要在此貫徹希臘式、羅馬式統治,建立基督教甚至民主政體,但均無功而退,不少且賠上本國的「國本」。遠的且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國際聯盟(國聯,聯合國前身)簽訂的和約,法國在一九二○年至四○年是敍利亞的「宗主國」,但期間敍利亞人多次「揭竿而起」,法國窮於應付,圍剿絕不手軟,大馬士革等歷史古城且曾遭「盲目轟炸」(indiscriminately bombarding),但最終法國只有退出,統治敍利亞二十年令法國元氣大傷,是為一九四○年「淪陷」的伏筆……。公仔箱論壇+ S/ V) Q4 O0 q: I: 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