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新聞] 地球暖化 每秒累積4顆原子彈熱能 [打印本頁]

作者: eaglelu    時間: 2013-8-21 10:21 AM     標題: 地球暖化 每秒累積4顆原子彈熱能


洪水

我們都知道「氣候變遷」是嚴重的環保問題,我們也知道必須加以阻止,否則地球將發生大災難。但有沒有比較簡單而明確的比喻或想像,
來說明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並且能快速引起人們注意?

澳洲蒙納許大學傳媒研究講師荷姆斯給了一個答案:氣候變遷造成地球暖化,熱能以每秒4顆廣島原子彈的速度堆積,而且90%的熱進入海裡。

荷姆斯說,大家都知道氣候變遷必須維持在攝氏正負2度之內,不然將造成毀滅衝擊,而緩解氣候變遷的方法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問題是這對國家領袖與人民而言都是艱困的抉擇,說服大家面對氣候變遷的危機,不是件容易的事。

把氣候變遷與海洋暖化比喻為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可以立刻吸引全球新聞媒體注意。那麼如果要用圖像吸引人們注意,那些圖像效果最大?

最近有一份這樣的研究。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歐尼爾聯合英、美、澳學者,觀察人們對各國媒體呈現的氣候變遷圖像,是如何反應的。
圖像包括代表自然環境的珊瑚礁、暴風雪、森林火災、破裂的地表與冰層,以及人為現象,如風車、馬路大塞車、低水位的水庫、
冒煙的煙囪、汽油幫浦,還有政治領袖的照片。

研究者的目標是:

1.圖像的突顯性:是否突顯氣候變遷的重要性。

2.是否達到「賦權」或給予「自我勝任感」:讓人感覺有能力對氣候變遷採取任何行動。

結果顯示,最具突顯性的氣候變遷圖像依序是洪水、冰層、砍伐森林、北極熊、破裂的地表、珊瑚礁。在人為現象方面,依序是煙囪、塞車、溫度圖表。

至於給予「賦權」感覺的圖像是太陽能板、風車、電動車。這些影像代表人類採取的行動:篩選能源,減低溫室氣體排放。

然而荷姆斯說,大體而言,氣候變遷是一種無法圖像化的改變過程。住在城市裡的人是最後一個注意到氣候變化的,因為他們離變化的自然環境很遠。
不過就算是鄉下人對此也不會有太大感覺,因為大部分熱能的轉移都在海洋中。

所以為了讓人們可以直接想像氣候變遷的威力,原子彈成為更好的指涉對象。荷姆斯引述另一份研究,指出每天有相當於345600顆原子彈的熱能被地球吸收,
等於每秒4顆,而90%的熱能進入海洋。


延伸資料分享:






資料來源:WIRED

今年夏天亦可稱為「大融冰年」,北極圈週遭冰層融至史上最低,許多科學家指稱,此事可證明長期氣候變遷趨勢,且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已開始鑽探北極圈海床,
讓美國離岸石油開發範圍邁入這個區域,令環保人士更加恐懼。

攝影師James Balog推出新作《Ice: Portraits of Vanishing Glaciers》,忠實記錄氣候變遷侵蝕全球極端區域的冰層,在此介紹其中六張作品。

過去三十年間,Balog踏著防滑冰鞋、划著獨木舟、駕著雪橇、搭著直升機,用底片捕捉世界冰層景象,包括玻利維亞、尼泊爾、阿拉斯加、蒙大拿、法國、瑞士等地,
他希望「藉此接近冰層,體驗各種色彩、質地與形態」。

在前往冰島拍攝冰河途中,Balog表示,今年夏天北極圈融冰破紀錄,「冰山是危險指標,氣候變遷在此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


2008年7月14日,格陵蘭冰層融化時,古代氣泡不斷冒出


2008年7月10日,格陵蘭冰層


2006年9月25日,瑞士史登冰河。來自遠方的泥沙與煤灰變成黑色「冰塵」,吸收太陽熱能後融化四周冰塊。


2011年9月17日,瑞士史登冰河


北極熊的困境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

Posts Tagged 氣候變遷

■青藏高原的冰河是否已在消失,曾引起過爭議。目前開始的一個計畫,準備在冰河區建立高科技觀測站,來實地監測世界第三大的冰源。



因為世界最高冰河是否能永續生存引起了爭論,一組國際團隊,計畫進行測量西藏及附近山區冰河生存指標的長期活動。
在這個被視為地球第三極的區域,有著四萬六千個左右的冰河,是南亞及中亞十四億人口的水源。雖然許多氣候研究認為,

冰河在快速的消失,但並非所有 的測量結果都如此悲觀。現在,觀測該區氣候變遷的這個國際計畫第三極環境(TPE),
預計將監視二十五個冰河,期望能藉此得到答案。該計畫負責人四月中會 決定選定進行的冰河。

從今年底開始,一個由亞洲研究者領導的團隊,將進行每年兩次的冰河探勘。也會使用衛星,測量冰河質量的變化:
包含擴增冰河的降雪,及讓冰河縮減的融冰。


■快速消退的冰河,是地球氣候變遷最是昭然若揭的徵兆之一,然而這些冰不見了,所改變的遠比實體地貌要來得多——研究分析指出,
居住在冰河融化後,所形成的水流與河流裡的物種,在覆蓋的冰河有半數消失不見之後,可能會開始絕跡。


編譯│高英哲

研究團隊觀察由厄瓜多的安地斯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以及阿拉斯加沿海山區的冰河所供應,一共一百零三處水域的昆蟲幼蟲多樣性,並將物種數量與集水區裡,
冰河覆蓋的比例做比較。他們預測,冰河覆蓋率高的區域,倘若覆蓋比例下降到百分之五十,就會有幾個物種開始消失。倘若這三個地區的冰河都消失了,
大約會有九到十四種物種會徹底絕跡,這分別佔厄瓜多百分之十一、阿爾卑斯山百分之十六、以及阿拉斯加百分之三十八的生物多樣性。

這篇發表於《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的研究作者之一,哥本哈根大學淡水生物學家迪恩.傑柯布森 (Dean jacobsen) 表示,他們沒想到竟有這麼多種小型無脊椎動物,
生存區域受限在這樣的環境中。

阿爾卑斯山的無脊椎動物,先前有點乏人問津,氣候變遷對牠們產生的影響,一直到現在才被好好提出來討論。美國地質研究北落磯山科學中心生態學家克林特.穆菲德
(Clint Muhfeld) 等人,去年指出融冰裡的石蠅 (Lednia tumana) ,僅僅倚賴阿爾卑斯山不過區區五百公尺長的融流生存,因此極度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
研究團隊警告說,這類物種亟需對牠們多加研究,以免步上絕種之途。


■壞消息總是每況愈下。十月底發表於《自然雜誌氣候變遷》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想要及時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避免地球氣候劇烈改變的努力,可以說難如登天。


編譯 | 高英哲

目前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遠遠不夠讓暖化現象得以低於危險程度。研究指出,若要成功力挽狂瀾,我們必須要馬上逆轉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的趨勢,並且後續要在這個世紀內,
大量減少排放量。要是動作遲了,不但花的錢可多了,還得要仰仗未經驗證的科技,才有可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這項研究針對人類社會在這個世紀末之前,會將多少溫室氣體排入大氣之中,許多模型所提供的預測值,與氣候會對這些人類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產生什麼樣的反應,
結合在一起進行計算。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氣候科學家羅格里 (Joeri Rogelj) 等人,詳查了所有主張以最低成本,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二度以下的出版文獻,
找到一百九十三組模型模擬結果。

做出這些成本最佳化模型的人,試著把每一個可能會影響人類社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因素,全部納入模型中,其中包括能夠有效燃燒燃料的科技進展率,可供使用的化石燃料數量,
可再生燃料的研發等等。然後研究者將各種設想情況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輸入簡單的氣候模型,藉此預估避免危險的全球暖化情況的機會有多少。


■現在的地球其實正面臨命運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要維持耗費能源的物質生活方式,還是回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人類該何去何從?


撰文│郭冠廷

化學家的貢獻

化學和我們的生活休戚與共,一早起來,打開冰箱裏頭擺著的是由塑膠構成的食物保鮮盒,穿上的是由合成纖維織成的保暖衣服;
出門時,頭掛的時尚酷炫耳機和手持與遠方進行通話所用的行動電話,它們的外殼和內部元件也都得歸功化學材料;坐上交通車,
石化燃料讓汽車得以運轉,化學科技更讓車體結構更安全輕便;路邊牆上的化學塗料,給予牆面保護並賦予令人愉悅的顏色。

醫院中健康、衛生、隔離病菌效果的纖維材質,和藥品的純化萃取,還有利用化學物質來消毒殺菌,甚至減輕疼痛的發生,拋棄式醫療針頭等,
都和化學有關,不勝枚舉。

可是,若我們仔細去分析充斥在生活中琳瑯滿目的物品,這些真的都是「必要」的嗎?化學製品確實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當中,
也帶給我們非常大的便利。但大量的高科技產品,如最新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個人消費主義的盛行,人類愈來愈奢華的生活,
是否意味著:有一部分內在的本質已被我們所遺忘,才會去追求這些表層的物質富裕?化學家在發明創造的時候,可曾想過自己
所創造出來的新化合物,會將人類帶往美好未來還是斷垣殘壁的人間煉獄?而人類在使用商品時,是否能追憶千年前的祖先是怎樣和
大自然和平共處?是否能從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當中找到幸福的蹤跡?


■地球上物種的隱藏變異很可能將日漸減少,這對致力保護自然環境的人而言將是一大挑戰。


編譯 ∣ 汪芃

最近科學家指出,氣候變遷不只會危害地球上的各個物種,更會損及各生物藏有的基因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另譯「遺傳多樣性」)。
這份研究成果出爐,代表未來若想評估氣候變遷對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造成的衝擊,考量層面將更為複雜,保育人士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任務也會更加繁重。

研究團隊分析數個物種的DNA(去氧核糖核酸)後發現,分類學家所定義的傳統物種其實含有很大的「隱藏多樣性」(cryptic diversity),
例如物種各有其不同的譜系,甚至同一物種中也存在不同的子物種。這項研究的共同主持人之一是保育生物學家諾瓦克(Carsten Nowak),
他任職於德國蓋爾恩豪森(Gelnhausen)的森肯堡研究中心暨自然史博物館(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
在這項計畫中,他和研究同仁試圖了解上述這種多樣性是否會受全球暖化衝擊。這份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中。


■ 人類既然會基於恐懼而行動,就會因為不再恐懼而停止行動;如果利用恐懼來驅使大眾有所作為,就必須讓他們時時刻刻生活在那份恐懼裡。

[youtube]Wo_nKX4rt-M[/youtube]
《搶救地球》預告片

撰文 ∣ 高英哲
  
講座主辦單位 CASE 剪了一支氣候變遷的短片,內容是近年來幾部著名電影的片段。這幾年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商業片跟記錄片還著實不少,
但是無論是切入的角度還是抱持的態度,都有天南地北的差異。但這正好代表了人類對氣候變遷此事,觀察角度與詮釋態度根本上的不同。

談到氣候變遷電影,一般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明天過後》與《 2012 》這兩部商業災難片——天寒地凍與天崩地裂,視人命如螻蟻的驚人特效,
確實把大家都嚇壞了。

但是這兩部末日電影卻跟科學意義上的氣候變遷沒有什麼關連。《明天過後》的特大號颱風成因完全不明,而《 2012 》造成地表翻騰的「微中子」
(編按:相關討論見延伸閱讀),更是跟人類作為全然無關。這兩部出於同一位導演之手的商業片鉅作,甚至連同他更早期的《 ID4 :星際終結者》在內,
毀滅世界只是要讓主角有機會修補他破碎的家庭關係,而如果這裡頭有那麼一點讓人警惕的末世訊息的話,那也是訴諸人類對一切事物灰飛湮滅的恐懼而已,
談不上有什麼啟發性。


作者: tvbkk123    時間: 2013-8-21 06:08 PM

個人覺得人類只會在大災難來臨的時候才會感到後悔,不然的話,環保什麽的都是廢話
作者: keba    時間: 2013-8-22 07:58 PM

我們如果不立刻改變生活態度,地球將會變得更不穩定,氣候會更異常,但問問各國政府與人民,他們恐怕還是要繼續開發石化能源,繼續採用對環境不友善的經濟發展方式,因為他們只擔心現在的生活過得不夠享受,試著問問大眾:「你比較關心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乾的地方太乾旱導致森林大火、有的地方雨下太多,洪水氾濫,還是經濟不景氣、失業、通貨膨脹、實質所得降低?」人們一定說是不景氣、失業等等,如果你問政客們,他們只關心選票,一定盯著GNP成長等景氣指標,環境對策永遠排在最後,看來,這個世界要改,大概需要發生大事(自然反撲且明顯與人類活動有直接關係者),讓人們能真正停下來反省,才能成就。(嘆氣!)
作者: renard    時間: 2013-8-25 11:41 AM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klamb    時間: 2013-8-26 03:17 AM

本帖最後由 klamb 於 2013-8-26 04:54 AM 編輯

如果你們喜歡這部電影《搶救地球》"Home",你可以在YouTube看到整個影片,片長1:33.
看後,你會問,為什麼這世界會變成這樣???....答案是:人類做的,包括我們.


[youtube]jqxENMKaeCU[/youtube]


可能是不能轉載,請直接上網觀看,它是免費的.全片長 1小時33分鐘。(可能有些區域不能看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v=jqxENMKaeCU
作者: digiboy8866    時間: 2013-9-16 09:01 PM

我们要爱惜地球,要不然受苦是我们的下一代。

谢谢分享!
作者: Superboy88    時間: 2013-10-3 07:23 PM

we need to save the earth,
for our future and new generation.
now we need to start using green product and less use plastic bag,to prevent our globel be warm.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