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7 r4 r1 A' R! G0 m2 ^' J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 T' @1 _& g/ j! E, y. e y1 a
*有專職「賣哭」在出喪儀式上放聲大哭令死者在黃泉路上有哭聲相伴的所謂「哭喪夫」或「哭喪婦」(廣州的「喊口婆」)﹔此俗據說肇始於西漢,二○一○年七月二十日《新京報》的特稿〈下崗職工成職業哭喪人靠聲音表情完成表演〉,則說哭喪這種「挽歌入禮,起源於漢武帝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此業在台灣有悠久歷史,近年「唱紅」了「長著長長的睫毛、臉上帶著酒窩、有著歌唱者的嗓子」三十歲的劉女士﹔內地的哭喪人,據上引《新京報》的文章:「在重慶成都二地,哭喪人與他們所在特殊樂隊,在過去十多年中已職業化發展和形成了一個競爭市場」,而著名的「哭喪婦」為五十二歲留著「兩個像蜻蜓翅膀辮子」的叮叮貓(藝名)。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3-7-25 10:48 AM
林行止: 千秋教化隨風逝 金錢誘因出孝行 ' I' ]9 d2 H( G+ B) y& @! p, Z公仔箱論壇+ O. [1 o( y. ]+ K
tvb now,tvbnow,bttvb( W1 h H- c9 t! X1 P
5.39.217.76; c- ^6 |% Y" \6 ^- d8 l; r
, K! c& n3 b&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G7 p% }* ^6 a) ~6 h- R' V! l. H
經濟學上有所謂「遺贈策略性動機或理論」(Strategic Bequest Motive or Theory),指出財富持有者在生前把財產捐出或分贈後代,不是最聰明的做法,因為有不少例子顯示,有「遺產」此一誘因,可以換取後輩特別是已自立子女的關愛;生前便把財產分贈後代,在「百事金錢掛帥」令「百行孝為先」的傳統已少人聞問的現代社會等於連此誘因亦斷送掉!有積蓄(不論多寡)的老人在有生之年,「笑言」要把某兒孫從「遺贈」名單中剔除,雖然那可能只是開玩笑,但在一般情況下,已足使後輩對父母畢恭畢敬甚至照足父母的話處世;如果這種「策略」正確,意味可用作「遺贈」的財富愈多所能獲得後輩回饋之愛愈深愈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r; E- G C$ ]: h; R+ E# R5 D
" s/ ~6 V. m7 e. h! g4 C+ ~* P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8 V _8 Q' j8 ]0 V
上面這種說法看起來太市儈太不人性,亦把「孝道」視為可用金錢交換而得的東西,肯定不為「道德大多數」或假道學之輩接受;然而,經濟學家以實證方法證實此法對老年人最有利。三位已成大名的經濟學家(包括曾任哈佛校長、美國財長森瑪斯〔繼貝南奇出掌聯儲局主席的「黑馬」〕、被政府控告於九十年代在當蘇聯經改顧問時中飽的哈佛大學名教授Andrei Shleifer等)於一九八四年三月所寫的〈作為支付手段的遺贈〉(Bequestsas means of Payment),得出如欲子孫經常來訪或來電,生前把財富送盡是最愚蠢做法的結論。tvb now,tvbnow,bttvb% N2 f- P' @- |6 v1 `/ W& W0 Y0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