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時事討論] 安裕周記﹕反撲第一槍 [打印本頁]

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3-7-21 10:06 AM     標題: 安裕周記﹕反撲第一槍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3-7-21 10:08 AM 編輯 公仔箱論壇1 [: M# r8 M% R1 c; ^# i: A) p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e% e1 b! r; j1 i* M
安裕周記﹕反撲第一槍
* x2 T8 K% P2 l7 L  z6 |" xtvb now,tvbnow,bttvb
+ V+ |! U  U$ c4 z. `7 _& h
5 C8 C( M3 X( J: l0 ?7 Vtvb now,tvbnow,bttvb六四血腥鎮壓之後幾天,《紐約時報》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的北京現場成為無可爭議的最佳報道,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學院教授謝爾(Orville Schell)分析天安門廣場學生訴求的精闢見解,亦成為紫禁城萬里以外遊子心之所繫。這位能說中文的新聞學院教授,外表比真實年齡年輕,一頭蓬鬆短髮微微斜搭在前額。他這篇長文不是在《紐約時報》發表,也不是在《華盛頓郵報》出現,而是在《滾石》(Rolling Stone)刊行——近日香港電子傳媒所說的「流行雜誌」——事實是《滾石》並非一般理解的流行雜誌,也許說它是反建制雜誌會更恰當。
% S3 Y% [+ E* y2 V* B4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m5 z5 A8 M. G0 m2 A
西方世界不乏《滾石》這類「掛羊頭賣牛肉」的刊物,以為它只談音樂說電影,其實它的反社會反保守本色比樂與怒更具深沉肌理。我讀過最出色的克林頓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瓊斯基(Noam Chomsky)的專訪便是在《滾石》;談到文化,活地亞倫的訪問那期很精彩入肉;至於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九一年間三度訪問EricClapton,每次都見功力,每次都能讓讀者看到一個不一樣的Eric Clapton。《滾石》不是所謂「客觀中立」的傳媒,它反文化,反建制,立場比起嚴肅大報《華盛頓郵報》鮮明,令人一拿上手就不能自拔沉溺在它那八開大度書頁之中。5.39.217.76* Z. s2 B$ w: X+ q$ x, L9 w3 p6 i
公仔箱論壇7 Q  c& M, u1 t) p( p! X/ X
因此,當最新一期的《滾石》把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疑犯焦哈爾的大頭照片放在封面,作為長期讀者完全沒有一絲驚訝,那是很《滾石》式的深度焦點報道。驚訝的倒是美國有讀者說《滾石》做法是「美化兇手」,說要抵制《滾石》云云。今天的美國,與我認識的美國很不一樣,變得更加保守,也更加庸俗。
: X/ F& ]7 M5 _4 Y. C5 T5.39.217.76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9 `9 p) G+ g

9 v$ f  W8 V2 D6 H* v. ?3 vtvb now,tvbnow,bttvb《滾石》生於「天下大亂」的一九六七年,美國反戰歐洲學運中國文革香港也有暴動,戰後美國富裕一代進入生離死別的徵兵證歲月,一收到這封信就得進軍營上戰場,這和艾森豪威爾當政的五十年代富足安樂完全背道而馳,千萬青年想不到,中學畢業唱罷驪歌走出家門去的是遠在深山的中南半島戰場,在酷熱流汗的叢林與越共游擊隊火拼。美國二戰之後模塑的一套價值觀在東南亞野地見真章﹕一句「這到底是不是美國人民要的美國」成了六十年代後期花旗之國最大質疑。於是,反建制,反文化,反保守一股巨大思潮在民間興起,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攻佔校長室,紐約大學學生在課室外打出「他們不能把我們都殺光」(They Can't Kill Us All)巨型標語。美國年輕一代決心要與保守意識形態決裂,任何代價俱在所不惜。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 d" U7 {: L, W% h# V
5.39.217.768 |# o" j& n2 R, e! v0 y
在這一時空,美國傳媒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與生俱來的自由派特質,令尼克遜政府無法得而用之。美國社會在「國家利益」與人民知的權利之間爆發衝突,人民不相信政府官員,認為這些外表堂皇的官僚滿口謊言,就是這幫人的政治偽術令美國掉進越南泥淖。美國社會需要拒絕依附政治的傳媒,《滾石》的反建制本質,遂令這份當初靠貸款七千五百美元起家的雜誌一紙風行,最厲害時每期銷量二百萬份。巨大的支持使得《滾石》更為雄心壯志,在潮流文化及反文化兩端來回游移,成為傳媒世界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的一株奇葩。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9 b* Y3 A! z
7 ^5 H3 }% D; \' s

( ?  J6 h2 x* B. v/ @6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61 G2 F7 o" L$ Q' h8 o3 p1 D3 O
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奇葩
& ~% e" n1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9 S, k5 L: d5 P3 q6 Y5.39.217.76《滾石》說真話的態度吾道不孤,其中,單槍匹馬記者史東(I.F.Stone)堅拒嚥下官方硬塞的資訊,而以自己的新聞記者天職發掘新聞,挖出政府糗事。四十年後的今天,當人們把調查報道新聞的榮光歸於《華盛頓郵報》水門案兩名記者的時候,我覺得史東的榮光,比起背後有《華盛頓郵報》財雄勢大支持的兩名記者更為貨真價實。史東靠粗糙油印的《史東新聞》獨自支撐自己的事業,當派駐越南西貢的美國主要媒體記者在新聞室喝凍啤酒等待新聞官發落,史東一個老頭子卻猛往軍人堆鑽,找到更多國防部新聞官不想記者知道的消息。
  [0 t+ A, F: W$ y1 M% o6 r& v

/ i% x, u. x8 C. Q) \, v3 \1 [公仔箱論壇必須承認,很大程度上,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記者帶極其濃厚的理想主義及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他們篤信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的言論自由,以筆桿制衡政府。美國六七十年代經歷文化衝擊洗禮,政府對自由派傳媒恨之入骨,美國民眾應該記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丹拉瑟(Dan Rather)在白宮記者會舌戰尼克遜那幕,尼克遜回到辦公室,下令以後絕對不讓丹拉瑟得到內幕消息。丹拉瑟對保守派的旺盛戰意持續到他當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總編輯,老布殊以副總統之尊上電視台接受他訪問,因為塞車誤了時間,丹拉瑟的反應是扭身就走,讓副總統呆等他回來。
+ P' Y4 j# G& P+ V6 }8 e, x" X5.39.217.76公仔箱論壇- A: T7 `9 I$ R  H5 V$ ?, j, s

( D! l6 o*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自由派媒體曾領風騷
$ A+ v2 V. r' \; R' h; L1 f( P' T+ s1 q公仔箱論壇3 @" s! B6 v+ {6 E% ^: Z
可以說,自由派媒體在美國帶領社會的意識形態,保守派對此深痛惡絕,千方百計要修理這些傳媒,其中一個方法是指摘「有欠公允」,最終媒體以新聞見報欄數長短以及出鏡秒數應對,內容上絕不讓步。這其中,《紐約時報》在「五角大樓文件」新聞官司之後更是表裏如一,其評論版更被保守派視為必須攻破的左派堡壘,奈何《紐約時報》是報業家族說了就算,這面自由派大旗始終不倒。有一個小典故﹕八十年代保守派健筆薩費爾(William Safire)應邀加入《紐約時報》論壇版,一度被認為是該報轉先兆,惹起報社內部群起反對。其後時日漸久,薩費爾卻變成中道名筆,為共和黨說話的味道大減,這都是後話。公仔箱論壇( q/ _6 K+ T9 E) S5 Z- K
7 \. _6 `8 V4 H- g) Z& U/ @2 i$ c) ?
美國社會當然有保守派傳媒,《華爾街日報》是其中犖犖大者,不過該報以事論事,雖然經濟政策偏向共和黨,絕對不致於盲目瞎捧。其他的右翼報章,可堪一提的是與《華盛頓郵報》一字之差、亦在首都的《華盛頓時報》,發行之初反應平平,既無《華盛頓郵報》的歷史背景,又傳與南韓統一教教主文鮮明有關,不太受輿論界重視,儘管軍方對該報愛護有加,曾發表不少國防部消息。在自由派當道的大氣候下,保守派傳媒難成勢頭,媒體企業雖由跨國巨企擁有,但記者編輯絕不好惹,一旦傳出老闆干預,這個機構不死也得脫層皮。公仔箱論壇) i% u9 z7 O5 Q$ D3 ]
公仔箱論壇/ ^+ v* t* t8 y
然而事物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九一一恐怖襲擊的發生,從此改變美國社會二戰結束以來的社會意識形態。美國立國二百多年來首次在本地遭到外力襲擊,奪去「美國不會受攻擊」的童貞,此後十年,舉國上下陷入無可挽回的保守大潮,右派逐漸藉此爭回道德高地,傳媒巨擘梅鐸旗下的霍士(FOX)電視台,打正招牌以保守派護法姿態出現。若以八十年代的美國社會標準而言,霍士的右派言論根本無法登上全國電視網(network),九一一之後,霍士電視台某些主持人鼓吹的美國主體論大受民間歡迎,鷹派政客遂獲容身落腳並可大展拳腳的平台。
9 g/ n4 ^/ H& U% G% J0 N/ d' c4 v
; m: {6 [8 @0 J  o3 S* }+ G2 b

% _0 n8 y: P) D  W) z4 c5.39.217.76九一一改變了意識形態
6 e, {: A+ _% I: z- T& Y) o
( l! @& M: T/ e* c《滾石》把焦哈爾做封面人物的做法並不稀奇,同一張照片也曾在《紐約時報》頭版刊登,比起焦哈爾更「邪惡」的七十年代連環殺人犯文遜也曾獲得《滾石》相同處理,緣何此一時彼一時,從霍士電視台的崛起就能闡明這一巨大變化——美國掉進恐怖襲擊後心悸至今的氛圍,在廉價的愛國主義思潮下為保守主義找到定位。《滾石》的焦哈爾特輯在新聞處理上來說,只是一輯講述這人的採訪報道,不僅沒有「為匪張目」,是任何美國傳媒都可能製作的新聞專輯,可就是這專輯掀動美國十年來的心魔,保守勢力乘時反撲,向這份自由派雜誌打響第一槍。
7 ]! c; Z! E0 a0 P0 Ttvb now,tvbnow,bttvb' A5 O$ q9 n) O, ]! C
《滾石》封面事件焦點,絕非處理新聞的技術爭論,也不是品味優劣手法高低的折射,僅是一張照片的封面處理,卻引來波士頓巿長開腔指摘《滾石》「給恐怖分子獎以名人待遇」,再下來是當地警察攝影師墨菲公開焦哈爾受傷待擒的照片。美國保守力量以這種手段為九一一恐怖襲擊失去的童貞招魂,冀圖以民粹主義把美國社會應當如何體待恐怖主義定下框架,更把三權分立的司法系統丟下不理,以形而上的私設刑堂把《滾石》先送上犯人檻。這是赤裸裸的向新聞自由挑戰,保守派綁架了美國人民的恐懼,向二百年不衰的表達自由及言論空間施壓。公仔箱論壇8 j: j' T) ]' k' I- I, i

$ z, s. q- {/ N& u: C6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1 b) q( a/ D5 E
公仔箱論壇' Z1 l. h& z1 g# S6 m
保守力量綁架了美國
+ {1 @5 O! L# ]! o% Q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3 L' p, [* @7 V! U) }" V; i$ a
美國近代的總保守化始於一九八一年列根上台那一天,經歷老布殊、小布殊的十二年,徹底扭轉起於三十年代小羅斯福的自由主義,成為西方世界最明目張膽的右翼思潮發源地。《滾石》一張封面照片引起的美國騷動,不是所謂「美化兇手」這一表面原因,而是躲在反恐旗幟後面的另一種意識形態,準備奪回話語權的一場關係到後代子孫的生死搏鬥。
$ R& m  S: c. T* e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h+ T9 W- v; P$ \/ `3 f0 q# Y  N0 G
tvb now,tvbnow,bttvb" X5 M5 x, o/ O6 O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