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3-6-17 07:47 AM 編輯 9 M% `% \( M9 ]1 R J1 v
9 U" r( f' }' n$ ^( `! a 藝術初體驗﹕城市廿三 —— 藝術與政治(中) ( K, O! I' H7 Ttvb now,tvbnow,bttvb文 楊秀卓 % z7 q+ I! A8 n0 y5 y5.39.217.76tvb now,tvbnow,bttvb: z& U& Y; U' t; v
5 A3 ?9 i3 V) ~5.39.217.76民智未開遭洗腦 , d/ ]3 I% w3 J5 E! ~: Wtvb now,tvbnow,bttvb ; a) j' p& e* d. n( X5.39.217.76中共建國初期,人民生活貧困,教育水平低,文盲數以億計,全國通訊落後,電視機是極奢侈品,收音機也還未普及,共產黨靠什麼管治數億人民?方法是大量印製廉價的年畫和宣傳畫。構圖每每以毛澤東佔據中心位置,由其他勞動工人小孩等圍攏他,奉為「救世主」,彷彿沒有毛就沒有新中國。不論是在農村城市,這些圖像深入每戶人家,又或釘在村口的告示板,又或張貼於各店舖裏外,這樣當人民買生活日用品時,也隨時見到毛主席的身影。例子如1956年謝之光的《我們熱愛毛主席》,圖中四位唇紅齒白肥嘟嘟活潑趣致的小朋友高舉毛澤東肖像。還有擺在馬路邊有類似主題的大型手繪木板告示,無處不在的毛主席就像「神」的化身。這種洗腦式的宣傳在當時民智未開的年代,確實非常收效。tvb now,tvbnow,bttvb7 m/ W8 A% Q0 r" v2 j3 r, T M
* O A x/ X f: e O) t5.39.217.76將藝術變成政治宣傳工具的例子還有1956年楊俊生的《毛主席視察黃河》 — 毛雙手放在腰背後,面向白浪翻騰的黃河,帶有「江山在腳下,我就是王者」的氣派和寓意;及1951年古元的《毛主席和農民談話》,描述毛坐在椅上,約三十個樸實壯健的農民圍坐地上聽他訓話。共產黨最初就是靠這類圖畫將「毛主席」這個形象根植人民的腦袋來鞏固其地位。 # t6 f' f, H, G7 K; ytvb now,tvbnow,bttvb8 ~9 c o: o% a' [2 \& \5 x
直至文革十年,崇拜毛澤東的狂熱被推至瘋狂程度。看1971年唐小禾、程犁的《在大風大浪中前進》可知一二;圖中毛穿著白色浴袍站在船頭,右手高舉,簇擁在他前後左右的是眼神銳利、朝氣勃勃的紅衛兵和容貌可愛的孩子們。白浪拍打船邊,背景遠處是一大片紅旗旗海。另一幅更經典的是1967年由劉春華所繪畫的《毛主席去安源》;畫中年輕的毛穿了唐裝長衫踏上征途,氣宇軒昂的向觀眾走來。他左手用力緊握拳頭,顯示堅定信心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右手拿捲起的油紙傘,象徵無懼風雨、勇往直前、為解放事業披荊斬棘。背後晴空萬里散發旭日初昇的氣象,遠山全部都在腳下,藉此帶給人無限希望。這類作品被大量複製,四處張貼,目的為求讓人民「滿目皆是,深印腦海」。5.39.217.763 b. y1 S. N4 t; x&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