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W" z; U9 p( ] I+ y《驚慄大師希治閣》帶出的是纏繞人類至今無法全部掙脫的恐懼真象。曾經,人們是很有意識迎擊恐懼,一九四一年一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德國納粹鐵蹄踐踏西歐的當下、在日本皇軍在東亞由北而南的日子發表國情咨文,最膾炙人口的是人類的四大自由之論:言論和表達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在此之前的一九三三年,美國大蕭條年間,銀行擠提此起彼落,羅斯福在總統就職演說中說「我們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指出美國必須經過崎嶇起伏始能到達彼岸,克服恐懼必須靠自己。羅斯福被認為美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總統之一,率領美國打敗日德軸心國集團,更以新政(New Deal)大量公共投資,把美國從大蕭條的高失業惡劣環境拯救出來。他提出的恐懼論人所共知,可就是英明如他,也無法完全帶領美國人民徹底脫離恐懼。tvb now,tvbnow,bttvb! ~, E& D" a+ \4 b$ Q; `) G6 F
; B a+ ]2 j+ \1 j" E. `4 l美國戰後最大恐懼來自冷戰年間的核彈報復,五十年代初美蘇研發出氫彈,滅能力遠超原子彈,雙方大量存儲氫彈,發展出所謂相互保證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M.A.D.的戰略思想,意即任何一方使用核武器在先,必然會導致雙方互以核彈攻擊,最後兩敗俱亡。美國社會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都充滿這種核戰恐懼,紐約街頭會有核子標誌的安全地點,類似的和平被稱為「恐怖平衡」。同一時間冷戰籠罩全球,在國家安全之下人民的權利被犧牲,蘇聯國安會(KGB)和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成為最令人聞風喪膽的簡寫字母。 % N9 ?( `) I" y c" N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0 t) Z7 S% x( B( D( T
冷戰年間由核恐懼誕生的壓制個人自由的另一種恐懼,不分國界,無論社會,在政府巨大的陰影下迅速滋生。希治閣的創作力最旺盛之日,便是五六十年代冷戰最盛之時,電影中諜影幢幢,無辜巿民不自覺的捲進這場慘酷不已的思想戰爭,成為美蘇集團祭品。希治閣一介導演只能以戲名曲筆寄意,在《擒兇記》戲中申訴百姓的無奈,電影原名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知道得太多會罹來惡禍;戲中女主角桃麗絲黛名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則是人們在橫逆之際對美好明天的一絲期許,戲名歌名令人思之怵然。. P K l4 y1 X
' {; E# }; l4 a. Z) U5.39.217.76時至今日,恐懼仍在,幾十年間沒有稍變,仍是希治閣當年的最怕——巨大無邊的威權(institution)無處不在,隨時可以奪去一己(individuality)的勢力揮之不去。我們審視身邊,這種壓迫無聲無息已經來到,一封律師信一紙法律條文,輕如紙片重若泰山,那是壓人們胸口上的千噸重物,港人難以將息,悚然之外是泫然。5.39.217.76 a) L* p* d#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