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健康資訊] 分清脑出血 脑血栓 脑梗塞 [打印本頁]

作者: zishuang    時間: 2013-2-16 02:21 AM     標題: 分清脑出血 脑血栓 脑梗塞

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虽然这都是脑血管疾病,但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
+ t$ P$ z2 E3 L& h: h7 D5.39.217.76
, ]( X, G4 p4 p3 j- p: T" a3 D& k/ }5.39.217.76
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实质引起的临床症状,病情较急,一般较脑血栓、脑梗塞严重。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等。脑出血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一般有跌倒、昏迷、偏瘫、呕吐等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还可有面肌瘫痪、嘴歪及流口水等。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 ~9 f$ [+ I4 q, _* a% V7 J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6; p0 W! f  _5 Q& j# o/ W: A
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的症状。脑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甚至有病后2~3天达到高峰的。患者昏迷较少见,一般症状较轻,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也可能有失语症,有的病人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
, r0 i3 [; T8 \1 ?6 x5 b0 c3 U5 p( x
tvb now,tvbnow,bttvb$ ]$ [7 v# ?$ U. |& n
脑梗塞是血管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病的附壁血栓,主动脉、颈动脉等的血栓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骨折时脂肪栓子等运行到脑部引起血栓塞时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心脏病病人。该病发病急,常引起失语症及右上肢为主的偏瘫感觉障碍,但很少有昏迷出现。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d: {' }# V* s

9 D  j3 \8 b+ n/ L# P公仔箱論壇
治疗脑出血常用止血剂疗法。对脑出血病人应尽可能避免搬动,保持安静,防止再出血。目前采用手术治疗脑出血有一定效果。对脑血栓及脑梗塞采用扩血管治疗。应用外血管药物可改变局部缺血及促进症状迅速缓解,愈后较好。
3 j6 O! G' Z6 Q! g6 @$ B
( X5 u  a( \9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发病后,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并有脉搏洪大而缓慢、呼吸深而慢、面部潮红、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表现; 多数伴有中枢性高热。
5.39.217.76( p, Y3 g. l6 S: W

' s/ B& q' [1 Mtvb now,tvbnow,bttvb
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经定位表现也不相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f' F8 K2 C$ E3 T  X! g. o1 z
(1)内囊出血 最常见,主要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瘫痪肢体早期肌张力偏低、反射消失,很快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主侧半球出血时伴有失语症。

% ~# I' s4 @3 q+ }. G0 x5.39.217.76' q6 m4 z- H" R/ W
(2)脑桥出血 双侧面肌及四肢肌瘫痪,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

! Y3 e, H6 O/ c; Q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R) a, a! @; C# B8 S  R
(3)脑室出血 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很快进入深昏迷,并可有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
5.39.217.76! f& u1 M4 W) D0 M
tvb now,tvbnow,bttvb6 ]8 e4 K9 J/ g6 M7 k' w% q  r$ `
(4)小脑出血 表现为眩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阳性。

. {1 g4 k1 g& j8 e$ X5 G) e公仔箱論壇
% [) v2 o9 d% \, N. @/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出血时白细胞计数增多,脑脊液检查多为血性,起病1周内CT检查可确诊直径大于或等于1厘米的血肿。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 b' z3 p' X0 k. V
tvb now,tvbnow,bttvb. X9 j3 Z7 h' C3 ~9 F7 ~
急性期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公仔箱論壇# m0 A- I2 ?- j
(1)防止继续出血 患者应绝对静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躁动时可用地西泮(安定)5-10毫克肌内注射;适当降压,使血压控制在(160-150)/(100-90)毫米汞术左右为宜;可选用止血剂,但无明显止血效果。

! P8 |1 `* V: X6 F1 g- L) c
/ E$ Z1 n7 b3 r
(2)降低颅内压 可选用20%甘露醇溶液、地塞米松注射剂,用量用法详见脑血栓形成。

/ p/ z. b+ O' N6 T0 b7 B5.39.217.76. o( u7 w* W! N6 f4 p/ p) ?  H
(3)其他措施 改善脑缺氧、保护脑细胞,持续氧气吸入;排除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置冰枕或冰帽以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公仔箱論壇/ a0 ~) \0 Q* k2 d; h& a: i5 W: _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D% C" V8 A6 [9 o* `+ ^" O1 i6 Z! F
(4)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 注意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和神志变化;鼻饲流质饮食和静脉补充液体,以维持营养补给和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防治肺炎、褥疮等并发症;高热时应先行物理降温,无效时并用退热药物以加强降温作用;有抽搐时应选用地西泮(安定)5-10毫克肌内注射。

9 g+ {. c1 G! p/ z+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i: F4 I* a3 }# V8 H- R
(5)手术 若患者不适宜保守治疗,需手术治疗。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2000年4月)推苊小骨窗开颅术+重组链激酶,近期优良率和远期优良率分别达67.7%和66.7% ,远远高于其他治疗方法。

! }( L. {" ^  B# A  e5.39.217.76
6 U' T% b& l, Z- A  I公仔箱論壇
40岁至60岁的男性是脑出血的高发人群,而且年纪越轻脑出血面积越大、越凶险,预后也相对越差。血压起伏不定易导致脑出血,因此,中年男性应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并注意不要透支体力,避免血压波动的各种危险因素。tvb now,tvbnow,bttvb# _. x! ^: x9 g% K3 `" p( a

- P) h& f$ h% U' b+ k- x0 V
脑出血是在长期高血压的情况下,在血管受损的基础上发生的,饮酒、压力、情绪激动等都是重要的诱因。王教授指出,中青年人压力大、工作繁忙、睡眠不足、社交活动多,特别是以酒为主的中国式社交方式,更使脑出血的发病危险大为增加。
/ ^( l4 S- L% n, _& Z1 a

% b& Y- e* I0 _- @8 Z
脑出血发生与血管自身的构造和健康状况也密切相关。血管内膜病变多体现为变厚而使血流受阻;血管中层病变则多体现为破裂出血。内膜增厚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进展的,然而,血管内膜增厚使缺血风险增大(心梗、脑梗发生危险增大)的同时,在客观上对血管又形成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出血的危险降低。出血或是缺血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具有此消彼长的特点。中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尚不严重,血管内膜尚未增厚时,缺血的风险尚小,却有较大出血的风险。
# {3 h; a/ K! p8 y% q3 H; X

# `; }$ u/ x- ]0 f' m1 k8 j
防猝死时刻# H8 W7 O% V2 N1 p6 \5 N
美国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学者发现,在凌晨时段,交感神经的活动可增强一倍。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心率波动比较大,心肌耗氧量增加,也可以使血小板相互发生粘附聚集,并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导致心绞痛发作。若冠状动脉中有血凝块形成,便可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0 p; ~2 b; m, b3 d公仔箱論壇
+ a+ N8 S. A, ?$ [. R+ t' Otvb now,tvbnow,bttvb
除了夜间睡眠时,机体相对缺血,血液黏稠,流速减慢,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而导致心肌梗死外,早晨天气寒冷也会刺激细小动脉收缩,也是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喜欢晨练的中老年人来说,早晨不宜起床太早,尤其是冬天,如果锻炼,最好避开凌晨的危险时段。

! K9 ?2 t- W! U# Y. r& \; t公仔箱論壇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