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d) B+ _# D" o( p: j. I% N公仔箱論壇三、毒蛇咬人即死,無毒的巨蟒則會吞噬被牠纏困得半死或斷氣的動物(當然包括人),加上牠能快速爬行(serpentine crawling),最高時速十一公里,先人真的拿牠沒法,捕殺不絕之後,只好供之養之,稱之為「善蛇」,並編織出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以淡化其兇殘 本性,希望能與牠和平共存。據說印度史詩《摩珂婆羅多》和古代故事集《五卷書》中,都有不少人蛇相戀的故事,以印度蛇的種類多不勝數;百年前駐印度英軍少校(獸醫)對印度和緬甸的蛇,作過仔細的調查,寫成一本現在仍有參考價值的《如何分辨印度和緬甸常見的蛇》(W.H. Cazaly: The Common Snakes of India & Burma and how to Recognize them〔一九一四年初版〕)。蛇與人關係密切,有關傳說亦多,是很自然的。現在,印度鄉間拜蛇神之風仍盛,「現代化」令「羅曼蒂克」人蛇戀成過去;只是蛇與印度人如今仍然「相依為命」,雖然國會早於一九七二年通過法例,禁止民間養蛇和買賣蛇,可是人民反對甚劇,至九十年代後期才「強力執行」,但民怨難 息,耍蛇者經常示威,集體抗命,如今印度橫街窄巷依然可見耍蛇把戲。蛇無聽覺,何以聞耍蛇人的笛(用葫蘆科植物加工而成,稱為been〔丙〕或pungi 〔噴吉〕)聲而昂首上下左右擺動,聞樂起舞這種令人稱奇不知迷倒多少遊客的表演,說穿了一文不值。原來耍蛇人把蛇藏於加蓋密封暗無天日的竹籃裏,當他擇地擺檔時,揭開蓋子,蛇首伸出,驟遇陽光有點暈眩,此時耍蛇人吹笛,蛇便茫茫然「暈陀陀」隨笛子晃動而搖擺,與笛聲無關。蛇對笛聲的反應,與色盲的蠻牛見紅 斗篷(Muleta)而發怒一樣,都是騙人的玩意—牛不斷衝向「鬥牛勇士」,是因為後者擺動那斗篷的動作而非受紅色的刺激!tvb now,tvbnow,bttvb3 n7 z& v$ L1 v( ]+ Y; J. |
5.39.217.76! u, S$ [8 z1 p: S' k
公仔箱論壇/ [5 |1 q6 o+ F- p! l) a
我國有關蛇的記 載肯定更多,余壽軍的《蛇舞大地》(湖北教育出版社)和王新的《蛇文化與人生》(遼寧出版社),均闢專章述說我國各族美化蛇的「民間傳說」,而古典文學從《詩經》、《道德經》、《莊子》、《抱朴子》、《拾遺記》、《夷堅志》及《史記》等,有關畏蛇、捕蛇、斬蛇和食蛇描述,以至塑造風情萬種蛇女與人相戀,更 着墨甚多;至於小說傳奇如《白蛇傳》(和明朝馮夢龍據此寫成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聊齋誌異》及《搜神記》等,對蛇神、蛇精和蛇妖以及「靈蛇含珠報恩」,都有文采飛揚令人神往的刻劃。西方文學中有關人蛇相戀的悽美故事亦不少,濟慈的長詩(約四百行)〈藍美婭〉(J. Keats: Lamia),便是寫蛇精化身美女與英俊青年相戀最終「真身」被揭穿而無法成眷屬的悲劇。公仔箱論壇9 `. ^/ ^$ ^# {# P& S2 Z6 k! E
" X4 X; ?! D; E' r1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q' ^ g( m$ f7 ~) U
西洋神話中有關蛇的傳說之多,不在我國之下,對毒 蛇殺人於一咬的厲害,可從現代植物學術語編彙者瑞典植物學家林納思(C. Linnaeus)於一七六六年把南美大型毒蛇巨蝮名為灌木霸主(Bushmaster;其學名CrotalusMutas意為「無聲響尾蛇」〔Silent rattlesnake〕)可見;在其後約四十年,法國爬行動物學家竇丁(F-M Daudin)把巨蝮名為拉基西斯(Lachesis,希臘三死神之一),彰顯此毒蛇的恐怖。據格林在《蛇—自然界的神秘進化》(H.Greene: Snakes-The Evolution of Mystery in Nature)前言的記述,巨蝮在南美各國的叫法不同,相同的是均與死神有關!- a; \+ h, |,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