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母親去藥房買奶粉,店東建議她不如用母乳育嬰。打開門做生意,通常不會如此「倒自己米」,作出這樣建議的店東,基於一片好心,顯然不擔心店內的奶粉賣不出,反正貨品已遭水貨客高價一掃而空。; p" N. H1 N! b4 M! F( S6 T( z1 l
) w& | s k; @! |' H
這一事件並非發生在水貨黑點上水,而是離上水甚遠的港島筲箕灣。當局雖然加強掃蕩水貨客,入貨源頭卻擴散至其他地區,以奶粉而言,將軍澳、黃大仙,逐區「淪陷」缺貨。有藥房外還出現「排隊黨」,得貨後向排在後面的媽媽加價兜售。- A, p8 r, j l% t0 X. F
- |% q* [0 R% u, p& w公仔箱論壇踏入新一年未夠一個月,消費者委員會已經收到二十多宗涉及奶粉的投訴,比去年全年平均多近三倍,不少是由缺貨或者坐地起價和捆綁式銷售引起。政府急忙與奶粉供應商開會,確保本港媽媽不至無奶可餵。 ! L8 D: N% [8 \# j$ g5.39.217.76 j4 G" N. g0 n( y
水貨利大 全球搶購 5 C" L T* s. f& k4 y% I2 l' r, r5.39.217.763 }; X- F F* K: T7 T& a
母乳育嬰比用奶粉好,可是本港的工作環境,令大部分媽媽不得不光顧奶粉商,再加上每逢春節奶粉商和藥房放長假,不少家長預早添置奶粉儲備,供求一向比較緊張。近年加上內地龐大需求因素,導致不少母親要發動家人親友漁翁撒網式到處「撲奶粉」,成為民怨一大源頭。 $ @2 M1 [& X+ R' J! H- N- V' h N+ R" l- W1 @
這種現象並非單在香港和鄰近的澳門出現,還蔓延至歐美多國,由北半球的加拿大、荷蘭、德國,到南半球的澳洲和紐西蘭,都有大量中國人去搶購奶粉,有的是透過在當地定居、留學或旅遊的親友代購自用,有的則是個人或團體作水貨向內地銷售牟取暴利,導致德國有報章標題指「中國嬰兒喝光了德國奶粉」,澳紐等地超市紛紛如本港推出限購措施。6 ^4 A( I8 @7 ^0 }' J, a: z%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