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1 s' i" D( A- I3 M5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近現代中日在互動中尋找及塑造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現代性是指在近代化(modernization)及全球化(globalization)下 的文化趨勢及價值取向。究竟如何將西方標準及自國傳統融合成為中日知識份子的共同關注。近現代日本經歷從明治初期的熱衷西化,至明治後期的回歸日本及東亞傳統,直至戰後日本才尋找到適合將西方標準及自國傳統融合的歷史士壤。對中國人而言,在西方及中國模式外,還有日本模式可供參考。[5] 近百年中國在多方面尋找現代性時,日本總是陪伴左右。反日情緒無礙中國向日本取經的決心。清末民初,日本是中國政治改革的模範,戰後中國經濟現代化多借助日本,當今日本流行文化成為中國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參考。[6] , D Y: C! }' |) T1 D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 l# e) `" T3 i0 P0 S
身份認同是指在近代化及全球化下的民族及文化認同,涉及在日本人、中國人、東亞人及地球人等錯綜複雜及重疊的身份中如何取捨及決定優先次序。 [7] 在尋找自我(self)時,中日均不時以對方作為「鏡像自我」(looking glass self),彼此十分在意對方對自己的看法,並在對方身上看見自己。1 }- f% E/ t( D- H* G; U. \5 R. i
?) r* U' c0 `% w+ t0 f9 u5.39.217.76現代性及身份認同是近現代東亞史上的兩大重要課題,對理解中日交流史很有啟發。承蒙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慷慨資助,我們在2010至2011年度 結集北美、日本及中國兩岸三地的代表學者,組成十多人的跨國研究團隊,從事「從近現代日中文化交流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探索」(Searching for Modernity and Identity in Japan-China Cultural Flows in the Modern Period) 的研究項目。本書跟一般中日文流史的論文集有所不同:第一,這不是傳統的歷史研究,而是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執筆者來自不同的學術背景,各自從擅長的領域撰文,從歷史、考古、思想、書法、教育、電影及流行文化等不同角度,探討近現代中日兩國如何在對方身上尋找及塑造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第二,這不是拉雜成書的 論文集,而是有主題的研究成果,所有文章對瞭解近現代日中兩國的現代性及身份認同均有啟發。第三,這不是單方面強調日本如何影響近現代中國的陳述,而是以中日歷史互動為切入點的分析。第四,本書非以專家同行為重要對象,而是針對廣大的大學生,希望加深他們對東亞歷史及文化的認識及興趣。 # n4 |/ k4 G- Y V. H, D8 g ( t! j( d$ A/ G# w# a9 n本研究在結構上分三大部份:文化交流篇、思想交流篇及政經交流篇。文化交流篇重新檢視近現代日本對中國的複雜情懷及從考古與流行文化所反映的中 日文化互動。明治日本的中國情懷十分複雜矛盾。在近代化的過程中,不少日本人對中國失去昔日的敬意,儘量與其保持距離,甚至以它作為反面教材。[8] 福澤諭吉(1835-1901)的「脫亞入歐論」及岡千仞(1832-1914)的「支那三毒論」(經毒、煙毒及貪毒) 便是這種貶中態度的代表言論。支那批評論在明治文化人之間十分普遍,也可說成為當時一種主流的中國觀,這方面的研究相當充實。明治日本其實有其傳統及親中一面,例如漢詩及漢學塾十分流行及明治領袖在政治及軍事決定時參考《易經》的占卜。[9] 黃天、王寶平及王曉秋的論文讓我們窺見明治日本人在支那批評論以外的另一種中國情懷,書法家、漢學家及文人墨客對清末民初的中國同行依然尊敬有加,而且積極跟他們交流與學習。在書法及漢詩等傳統文藝上,中國仍未失其指導者的角色。傅佛果(Joshua Fogel)的研究顯示中日相關的考古文物(金印)如何塑造日本人的自我認同及學術的現代性格。從德川中葉至今,日本學界為金印的五字刻文如何解讀費盡思量。明治學界用文字訓詁帶出實証學風,透過解讀金印刻文重新思考作為日本人的意義何在。祖運輝及吳偉明則分別從電影及動漫審視身份認同及現代性的形成。戰 後中國電影中日本人形象的變化反映中國人在不同歷史階段尋找新的身份認同。從早年正邪分明的二分法到現在亦正亦邪的日本人形象,中國電影不但脫離泛政治化的權力支配,也反映中國人在尋找現代性及身份認同時,其關注從獨特性(particularity)過渡到普世共通性(universality)。日本 人透過小說、漫畫、動畫及電子遊戲改造中國三國歷史,這種文化改造雖然引起中國一些文化原教旨主義者(cultural fundamentalist)的攻擊,但是從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的宏觀角度而言,這不但是日本人對中國傳統的致敬方式,更是一種將中國三國歷史據為己有的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3 k1 i8 L W6 C6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