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茶与宗教概说 [打印本頁]

作者: qiqi8801    時間: 2012-9-18 03:37 PM     標題: 茶与宗教概说

茶与道教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相当密切,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自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道教定型化之后,在名山胜境宫观林立,几乎都栽种茶树,宫观道士流行以茶待客,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以及“驱鬼捉妖”的祭品。同时,茶对人体的功能也在道教门徒的宣扬下被人重视。道教对茶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早在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教在"打醮"、即祭祀时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程式之一。道士们品茶,也种茶。凡在道教宫观林立之地,也往往是茶叶盛产之地。道士们都于山谷岭坡处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以饮茶为乐,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而"驱鬼妖"的供品之一。随后,饮茶也进入了佛教的修行。
茶与佛教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历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家所好。僧众坐禅修行,均以茶为饮。其中除提神外,也以茶饮为长寿之方。那时僧众们非但饮茶,且广栽茶树,采制茶叶。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而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因佛教与茶叶有缘,故寺院与产茶有关,著名佛教寺院多出产名茶。院内住持往往招集大批僧尼开垦山区,广植茶树。而一般寺院的四周都环境优异,因而适宜茶树的栽种,故历代寺院都名茶辈出,像南京栖霞寺、苏州虎丘寺、福州鼓山寺、泉州清源寺、武夷天心观、衡山南岳寺、庐山招贤寺等,历史上都出产名茶,名噪一时。如安徽名茶"黄山毛峰",即产于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去谷寺一带;名茶六安瓜片,即产于安徽齐云山蝙蝠洞附近的水井庵。而庐山以云雾著称,茶树长年生长于云雾弥漫的山腰,庐山招贤寺的寺僧们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峪,广栽茶树,采制茶叶,成为著名的"庐山云雾茶"。另外杭州龙井寺产的龙井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宁波无童寺的天童红茶等都为名寺名茶。茶与佛教的紧密程度是空前的。饮茶成了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众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庄重肃穆的饮茶礼仪。在我国的各寺院中,都专设"茶堂",供寺僧或饮茶辨说佛理,或招施主佛友,品饮清茶。一般在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设"茶鼓",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饮茶,以提神集思。有的寺院还设有"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有的寺院则在寺门前站立有"施茶僧",为游人们惠施茶水,行善举。寺院还根据不同的功用,分别冠以各种"茶名"。如以茶供奉佛祖、菩萨时,称"奠茶";在寺院一年一度挂单时,要按照"戒腊"(即受戒)的年限先后饮茶,称"戒腊茶";平日寺院住持请全寺僧众吃茶,称"普茶";逢佛教节庆大典,或朝廷钦赐丈衣、锡杖时,还要举行庄严、盛大的"茶仪"。
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杖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径山寺位于浙江余杭,其地山峦叠嶂,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茶林遍野,向以山明、水秀、茶美闻名于世。寺内僧众达千人以上,享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称誉。径山寺的饮茶之风极盛,长期以来形成了径山茶宴的一套固定、讲究的仪式: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子弟围坐"茶堂",依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瀹茶、叙谊。先由住持亲自调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沏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一一奉献给赴宴来宾,为"献茶";赴宴者接茶后必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之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颂经、谈事叙宜。饮茶在寺院中不仅有助坐禅、清心养身之功效,而且还有联络僧众感情、团结合作之功用。据记载:寺院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在新任西序职事僧确定后,住持即要设茶会,邀请新旧西序职事僧与会,借以对前任职事僧示感谢之意,并希望帮助新职事开展工作。举办茶会之日的清晨,住持特请新任西序职事(西序职事为除住持外寺院中地位最高之人)首座饮茶。入座前,先由住持的近侍写好"茶状"(类似请柬)当众授于新职事;新职事接状后,先要拜请住持,再由住持亲自送其入首座,并亲为之执盏点茶。新职事受过住持茶礼后的次日早晨,也须邀请寺内其他职事僧及僧众们饮茶。饮茶前也要写出茶状,交干茶头(掌管茶水之僧人)贴于僧堂之前以周知众人。然后挂起点茶牌,待僧众齐集僧堂,新西序职事也须亲自为众僧执盏点茶。点茶后其他职事下茶状,请住持饮茶,最后还要新老职事僧互相请茶,以互示敬意及表示今后通力合作。
宋代时,每遇诸山寺院作斋会时,有的寺庙施主往往以"茶汤"助缘,供大众饮用,以为佛门子弟乐善好施的"善举"之一,称为"茶汤会"。
茶与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北方及西北边疆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撤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地区传播最广。这些地区大部处在高原地带,气候寒冷,以畜牧业为主,并以乳肉类为日常主要食品,蔬菜奇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饮茶不仅能生津止渴,且有解油腻助消化等功能,加以伊斯兰教戒律是不能饮酒,于是以酥油茶、奶子茶等敬客,蔚然成风。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都是如此。
茶与天主教 欧洲最初的饮茶传播者是16世纪到中国及日本的天主教布道者。1556年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葡萄牙神父克鲁士,约在1560年返国后介绍:“中国上等人家习以献茶敬客,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为一种药草煎成之液汁。”意大利传教士勃脱洛、利玛窦,葡萄牙神父潘多雅以及法国传教士特、莱康神父等也相继介绍:“中国人用一种药草榨汁,用以代酒,可以保健康,防疾病,并可免饮酒之害”,“主客见面,互通寒暄,即敬献一种沸水泡之草汁,名之曰茶,颇为名贵,必须喝二三口”。他们在学得中国的饮茶知识和习俗后,向欧洲广为传播。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