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4 M7 u. P- c; O; q/ u6 X公仔箱論壇此外,更令人擔心的是香港的親北京團體,或香港人稱的「土共」(香港本土親中共的文化、社會及政治團體)的干預。由於政府強調,國民教育科是「校本」,即由辦學團體根據指引,自行設計。然而,不少學校及老師沒有經驗,日常工作也相當忙碌,於是,他們除了依賴政府提供的參考教材,更依賴民間教育團體。當中最積極編製教材的民間教育團體,大都是親北京政府陣營的,它們有多年辦所謂「左校」(中小學)的經驗,很早便開始把國內的思想教育部份地搬到香港,作少許調整後實施。這些東西中國大陸朋友會很熟悉了,例如,不少「左校」有「紅旗下的講話」、唱紅歌,以及類近少先隊的「國民小先鋒」等等。而且,回歸後,它們的團體又每年獲得特區政府數以千萬計的資助,例如「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國民教育中心」、「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等等,它們編制大量教材與手冊供學校使用,備受批評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其實它是為「通識教育」而設計的)便是一個例子。被迫讀過思想、政治課的中國大陸朋友只要看一下內容,一定會感到似曾相識。至於那些花費不少公帑,帶學生到大陸參觀國家成就,接受紅色教育的交流團,更是這些團體的專長,而且推行多時。5.39.217.764 j8 @( g7 b- z o' y, T
5 L; I) c# b! z C(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以上這兩個因素,加上香港有利於親中共政團及人物(包括特首梁振英)的政治形勢,都令不少市民擔心,中國大陸的思想教育,以「國民教育」之名,用相對軟性的做法在香港開展。 , b& \' G4 N! q5.39.217.765.39.217.76! \& f" s/ F6 Q- L
tvb now,tvbnow,bttvb! x: j. i$ C+ T" g' Q# V" t% x 四. 我又聽到有人說,許多參與反國教運動的香港人,連課程指引或參考教材也沒有看,便走出來喊反對洗腦,是非常不理性的。0 o7 @! T+ K, l. \: ]
/ \, N" O5 q; i. H
" h) S! s g9 N, x5.39.217.76不少參加反國教運動的巿民,可能沒有細閲「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課程指引。他們得到的訊息,多來自報章電視。近月,香港主流媒體對相關議題有很強、很有引導性的批評意見,不過,一般小市民也能從中獲取不少真實的訊息。所以,很多人一開始時可能認識不深,也吸收了不少早有立場的資訊,但也不能斷言他們是無知的。 ; r1 S; j# `2 P4 b6 Y6 q5.39.217.76 : }! z: g& A1 x% ~: P$ L2 I公仔箱論壇事實上,也難怪一般巿民過去對國教科認識不深。筆者在大學當老師,算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但在出現抗爭示威前,也很少留意中小學課程發展。現代社會是分工細致的,從管治角度看就是分而治之,因此,許多有問題的政策便可以容易過關,甚至不為持份者察覺。更何況課程不需立法議會通過,內容不夠震撼,一般也不會成為新聞,市民難以接觸了解。試想一下,經常要超時工作的年青父母,每晚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家,還要打理家務,看顧子女的功課,連睡覺的時間也不足,又怎會自己上網下載那份枯燥乏味共有一百八十多頁的指引來閱讀呢?即使略有所聞,如果沒有人提供資料背景,幫他們分析討論,也是很難形成意見的,於是,自然成了「沉默大多數」了。' c- G# M6 ?9 D: _
+ j4 Y! d; M9 Q
在反國教運動冒起前,政府利用這些「沉默大多數」,辦了很多很低調,沒有多少公眾參與的所謂諮詢,專家研討。就是這樣,巿民經常被「代表了」。面對反對聲音,教育局長吳克儉堂而皇之地說,香港的「沉默大多數」是支持國教科的。 4 B! G6 n- n. T j6 k* o! u8 Z5.39.217.76公仔箱論壇8 T! R. G5 v& y% }) B! b' a/ H
所以,反國教運動與大部份社會運動一樣,是一個公民覺醒及群體學習的過程,但這跟我們平日學習有點不同。在運動過程裡,不是所有參與者把所有資訊閱讀完備再去上街的,相反,一般是先有一群積極份子,例如這次是中學生組成的學民思潮,加上熱心的老師與家長,他們把事情分析清楚,發展論述,然後再行動,引起廣泛市民注意。而且,為了打破冷漠及沉默,開始時最要做的,不是提供復雜的資訊及知識,而是要取得巿民情感上的共鳴,只有這樣才能漸漸打破建基於沉默大多數的統治。 * I( c$ l9 N) ^5 W5 o! |tvb now,tvbnow,bttvb6 a- l4 p4 a" Q( [, v. c5 a
我當然同意,每一位站出來的反對者,有責任認識清楚教育政策及制度,愈早及愈多當然愈好,如果運動參與者停留在口號,便說明運動有所缺陷。但是,公民覺醒與群體學習,通常都發生在運動的過程中,甚至之後,而很難在之前。對於平日孤立而缺乏組織的個體,只有經過情感與切身的投入,才可以打破分而治之、專家統治的局面。公仔箱論壇$ T# P" i1 u5 h) t2 b* {
tvb now,tvbnow,bttvb6 x3 O, B4 H7 m1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