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 c3 w: h( `' |, [tvb now,tvbnow,bttvb; H' Z& C2 K" z ]1 k
你好嗎?相信已很久沒有人寫信給你了,但你放心,世上記得你的人很多,尤其每年六月初。香港記得你的人也很多,沒有你,可能就沒有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釋法,雙非,蛇齋餅糉,洗腦教育,諸如此類,言不及義。很多功和過都一鑊過歸於你了,sorry,but I am not sorry。你的buddy如陳生李生,不是都寫了成本書咁厚的信,不是都把「六四風波」的黑鑊全獻給你了嗎?嘆為觀止的不悔過書,水洗不清的人像排便一樣把你和罪孽卸清瀉淨,劃清界線。薄一波說你「一人千古,千古一人」真不容易,千古是罵名還是流芳?大概兩樣都有,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大國崛起,但如果沒有六四,你離場的身影應該很不一樣吧?兩度榮登《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的你有後悔嗎?你現在地獄還是天堂?相信都在等待與陳生李生君體相同。 4 }; c ~* S4 Qtvb now,tvbnow,bttvb 7 k `9 M6 @: W T6 l8 G吾生也晚,不過是個港英殖民地土生土長的普通市民70後,我不懂政治,也不太知你三起三落的悍蹟偉業,但80年代什麼草簽,中英聯合聲明的,實在影響了我。當時每晚的新聞報導,中英談判都重複是「有益有建設性」的,大概是人肉錄音機的起源。看見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樓梯的歷史一跌,我爸爸就下了決定,哥哥就去了美國讀書,香港就開始了移民潮。89民運,還是中學生的我,一生人第一次上街,那一百萬人當中,有我,和很多很多香港人,血是熱的;但6月4日晚,全身都冷了。更多人落荒移民,包括我家,共產黨像兌現了傳說中的可怖,起碼對於我這一代,沒見過鬼,直至六四。你們在做,全世界在看。tvb now,tvbnow,bttvb7 U" g( D @% f* z! O1 A
黃宇軒:(六四23周年)消失的王維林與四部坦克tvb now,tvbnow,bttvb! O1 }- Y% c8 L( c
5.39.217.766 a, Y, U" ~/ q6 B! @4 r
; T3 j- Y, d, z4 V X! Z. g" s
自從過去幾年各式社群媒體(social media)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核心元素,一切歷史記憶好像多了一重集體流通與再生的載體:每年五月左右,總有有心人分享林林總總的片段、記錄片與文字,重構六四現場。小時候就知道,家裏影音櫃裏放覑十來盒只標記覑日子的錄影帶。我猜許多香港人家裏也有那樣一個角落,角落之外的其他錄影帶逐漸變了VCD、DVD、Blue-ray,而那些錄影帶還在,大概後來成為了在YouTube上流通影像的源頭。保留住他們的人當年也未必想像到,後來的人可以這樣方便地尋回記憶、拿取記憶。口耳相傳,已成了屏幕相傳,一切媒介,都共同組成記憶的生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1 P# {+ ~; N9 q' U% s1 E$ I
! b' s& Q* |! d那些廣為流傳的影像與文字,大多都屬紀實類型,透過重述與回顧,來加固記憶的實體。今年香港終於有了六四紀念館,但在那之前,一座虛擬的紀念館彷彿一直在被築造,「展品」散落各處卻又連成一體。博物館與美術館都是現代國家講述與傳達歷史最有力的體制,每一塊碎片加起來連成連貫的敘事空間。這樣理解的話,透過「分享」與「讚好」,以及許多伺服器、電腦與屏幕聚集的片段,莫不是一所在流徙(exile)的紀念館,逛畢博物館那一翼,走進美術館,會見到婁燁的電影《頤和園》、會見到黃子華在舞台上談六四、會聽到六四歌曲的合輯;對,都是由香港歌手樂隊創作與演唱的。去年曾讓許多觀者落淚,由高登網友獨立製作的三分鐘動畫,用似是泥膠娃娃但面孔一片空白褪去五官的人物,重演那個春夏之交的每一幕。三分鐘竟配對上六十年代的膾炙人口的一曲Soundof Silence,讓Simon & Garfunkel的民謠添上厚重的新意義。5.39.217.76" K6 N2 K! J# [ a7 X1 X8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