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2 V1 L: Y' n+ u' R; l- x公仔箱論壇論者分析意大利當前困局,不約而同指出,在歐羅區成員中,意國「基本因素」其實一點不差,不計利息開支,該國今年大有可能錄得「基礎財政盈余」(primary fiscal surplus),明年縱有赤字,相信亦不會超越GDP 4%,勝於歐羅區平均水平。意大利公債對GDP比率雖高(約120%),但與其他「歐豬」債務對GDP比率於出事前大幅飆升不同,意大利公債比率高之余也穩,並未出現突然上竄的危險景象。另一邊廂,跟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相比,意大利房地產市場相對健康,既未出現嚴重泡沫,自然亦談不上樓市「爆煲」,銀行體系中與房地產相關的呆壞賬,大體上處於可控制水平。 " G, z; e3 w p( O3 r8 y!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2 P5 W( @9 ~$ [
經濟增速如蝸牛走路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A4 T! r) t& h$ _) Z" ^
銀行、保險公司、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樂於持有意債,與該國真實財政狀況並不太差,而債券還款年期較長(平均七年),周轉狀況不如依賴短債國家嚴峻大有關系。然而,意債持有人大大「走眼」的是,該國經濟增長之慢,超出最悲觀者的想象,市場過去鮮有留意這點,也許由於意大利數據給「淹沒」於歐羅區以至歐盟整體統計之中,以致投資者對意國經濟被積重難反的結構性問題弄至奄奄一息,懵然不知或視而不見。 % X! ]& K8 b2 U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G2 P7 L1 @" Z& J l. V
意大利經濟增長有多緩慢,從兩項數字中可窺一斑: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2010》統計顯示,2001至2010年,意國人均GDP年均增長為負數,在IMF對179個經濟體的調查中,排名竟低至167﹔②世界銀行近期發表的一項營商環境研究發現,貝盧斯科尼執政八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太遠,以2001年起計,除了2006年4月至08年4月的兩年,意國政壇一直是貝老的「天下」),意大利整體營商環境排名跌至87,比蒙古和贊比亞還要差﹔在合約法規執行方面,意國表現更劣得難以形容,全球排名158! 1 V2 a& u7 @ h- N4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8 Y) l @2 ~6 i" O7 {) z) f' B$ B2 H5.39.217.76經濟增長不進反退、營商環境乏善足陳,意大利雖未像其他「歐豬」般,公債對GDP比率在過去幾年暴升,惟在慢如蝸牛走路的經濟增速下,要把極高的債務比率壓下來,同樣難若登天。這正是許多論者力陳,意國要「自救」便必須徹底改革經濟的根本原因。然而,這意味羅馬政府要為勞工市場鬆綁拆牆,降低單位工資成本以求提升生產力,「工程」浩大阻力重重,貝老去后,換上前歐盟競爭事務專員蒙蒂(Mario Monti),意大利的深層次經濟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嗎? 9 h5 S9 ?: I* p! H6 j7 R/ i7 v4 a* B& j, w, i$ n: c
貝老mark to market? 6 w: K# z5 L/ N2 T1 b5.39.217.76 / i2 A* l( o# x! Q& |tvb now,tvbnow,bttvb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時報》在周末社論中,以「按市值入賬」(mark to market)概念,替貝盧斯科尼來了一次「大清算」。社論參考十年期意債孳息於貝老下台已成定局后急挫1厘,把「貝盧斯科尼風險溢價」引伸至其八年任期(已扣除2006至08年下野的兩年),套用於意大利總額1.9萬億歐羅的公債,從而得出「結論」:拜貝老在位八年所賜,意大利為國家債務多付的利息,每年達到190億歐羅﹔八年下來,額外借貸成本自然超過千億歐羅了。 ( I5 a7 n2 \2 b; ?4 p) i.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2 ^- F3 [- ], p5 S9 X5.39.217.76《金時》顯然並非以「認真」態度對待「貝盧斯科尼溢價」,而且此說假設了債券投資者因貝老在位而要求每年多收1厘息,事實當然並不如此。 R) @+ W# q, y3 R#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1 M$ ^' w' V9 N: N+ u2 Y5 ]# a
歐債危機爆發前,機構投資者對意債愛不釋手﹔即使意國政情風雲變色,市場起初對意債仍然不離不棄,大舉拋售乃7月后的事。銀行、保險公司之所以樂於持有意債,與貝盧斯科尼是否在位無甚關系,最主要是意大利債市體積比德國還要大,惟投資回報卻勝於德債。換句話說,意大利集德國之「大」與邊緣國具吸引力孳息兩大因素於一身,在投資者心目中,揸意債既risk-free,回報又不致味同嚼蠟,投資意債何樂而不為?金融機構愈是以為意債擁有the best of both worlds,便愈放心買入,終致泥足深陷無法自拔。若如《金時》所言,市場因貝老在位早就「識驚」,懂得要求額外的風險溢價,意大利也不致落得今天的田地。5.39.217.76 L9 F* V( h7 U! v& R7 d' M 6 P: R; U# p. p/ T9 k$ U/ B. H( T: o自我感覺良好 " b. q: y8 O3 _. k老畢上周提及,在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所列「對環球系統性穩定舉足輕重的金融機構」(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簡稱G-SIFIs)名單榜上有名的中國銀行(3988),其管理層對中行以唯一中資金融機構身份躋身其中而沾沾自喜。9 c% ]* u7 m7 T( x% b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R7 o- x& r/ r7 I" w
當初,老畢對用這個字眼形容中行心情是否恰當不無懷疑,惟看過中行上周五發表的聲明后,已完全釋疑。管理層非但沾沾自喜,且大鑼大鼓標榜中行的G-SIFI「地位」。中國銀行在聲明中說,獲FSB選為對環球系統性穩定舉足輕重的金融機構,意味國際社會肯定中國的金融改革和近年取得的經濟成就。中行榜上有名,是對內地銀行業在國際市場地位日高的確認,亦是對中國銀行百年品牌的肯定……。公仔箱論壇1 x6 N9 P( B) R9 W+ B
1 x8 d+ ]. H& R0 u
FSB對G-SIFI的定義,一是規模大,二是業務復雜,三是與環球金融體系緊密相連,中行是否「實至名歸」,在業內引起頗多爭論。然而,別人點睇唔重要,最緊要自我感覺良好,哪管被印下G-SIFI烙印,等於確認銀行一旦出事必累及「街坊」,是以必須保留較高的資本水平,以便有效管理風險。中國銀行高調宣揚其G-SIFI身份,會否令閣下想起天使做不成也要做魔鬼,最怕平平庸庸當個凡人的邏輯?作者: felicity2010 時間: 2011-11-15 08:20 AM
「大得不能倒下」的意大利 盧峯% {" S8 R. c5 z' ?* A6 R
- G% w3 v, L, j! W5 g8 D公仔箱論壇 $ H& g5 H, T8 K" g3 v: h. ?tvb now,tvbnow,bttvb最新一期《經濟學人》說,意大利不能失守,不然歐洲債券市場可能關門大吉,歐元區將灰飛煙滅,歐盟可能土崩瓦解,全球經濟將潰不成軍。《經濟學人》的說法不算危言聳聽,假若市場繼續炒作歐債危機,令意大利潰不成軍,被迫退出歐元區,那對歐洲的影響肯定是災難性的,歐盟大概真有可能就此崩潰。3 G+ g% A' {9 s: p4 G5 r
" F( L: p8 r2 i# E5 D
先說一點歷史,歐盟的元祖是歐洲煤鐵共同體(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是二次大戰西歐從廢墟重建經濟的重要里程碑。假若沒有這個共同體把各國僅餘的資源滙集在一起,把原來相互競爭的煤鐵行業來個互通有無,西歐復蘇不會來得這樣快,德國(當時是西德)不可能從頹垣敗瓦迅速變成西歐的經濟火車頭,美國或許還需要向西歐提供更多援助。組成這個歐盟前身的有六個國家:西德、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南歐的意大利。 3 N% o5 W& z' L: G 3 x7 \0 G( P O# ^' h5 X+ W- i' d%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自此以後,這六個國家成了推動歐洲一體化的核心( inner core),讓西歐從歐洲煤鐵共同體走向歐洲共同市場,再走向歐盟,再走向歐元區。過程中,各國不是沒有爭拗,不是沒有矛盾;但共同的目標始終沒有改變,朝全面整合前進的決心沒有改變,甚至因此而付出重大的政治、經濟代價包括經濟衰退。假若歐元區各國連意大利這個核心,這個「死黨」也不願出手襄助,讓她度過難關,歐元區還有何公信力?市場對歐元區怎麼還有信心?tvb now,tvbnow,bttvb# d3 ^7 M: g7 S0 X, f
u. @, k+ m: ^: y% c: P8 S歷史淵源只是不能讓意大利倒下的一個原因,她的經濟實力同樣舉足輕重,足以撼動歐元區的根基。意大利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國民生產總值列在全球前十名之內,背負的債項則高達一萬九千億歐元。相比之下,希臘的經濟體積及負債數額可說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入流。然而,小小一個希臘的違約危機已弄得歐洲及全球金融市場人仰馬翻,久久未能穩定下來,還令銀行及金融機構流血不止。要是意大利真的出現賴債危機,那一萬九千億歐元債券即時成為有毒資產,到時候不但全球銀行及金融體系癱瘓,全球政府的信用也即時受質疑,所有人都借不到錢,大家都會立時拋售資產套現。這樣的衝擊比雷曼倒閉將更嚴重。歐元區國家、IMF、美國願意冒這樣風險嗎?* ~9 B& M$ W+ m! `0 v# b5 T+ V
$ w- e! [4 H5 S; o' n最後還有政治上的震盪。意大利一旦被迫出局,歐元區各國、歐盟各成員之間的互信基礎將大為削弱,各國政府肯定把自保視為首要考慮,甚麼條約,甚麼義務都要讓路。保護主義、排外情緒、歷史情仇這些幾十年來在歐洲總算沉寂下來的魔咒將會復活,把歐洲再次推向各自為政,四分五裂的地步。德國政府、德國人即使不願為他人付鈔,也不會願意再成為眾矢之的吧!8 B1 u7 F# r* Q3 n, G7 h0 T3 b
. [. H v8 I E& v% r1 ?, E( p公仔箱論壇想到這裏只能說,歐元區也許真的可以讓希臘倒下,或把它逐出歐元區。意大利卻是另一個故事,是大得不能倒下( too big to fail)的典型例子。即使歐洲央行要像聯儲局那樣大開水喉救意大利,德國及歐洲央行也會照樣做,不會猶豫。作者: jcar168 時間: 2011-11-15 10:2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