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5 r, o \3 b) L不過,美國畢竟是個有包容力的成熟國度,在愛國激情澎湃洶湧之際,文化界、教育界和主流媒體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美國人民打開眼界、拓寬心胸,認識伊斯蘭文化的豐富歷史、接觸可蘭經、多研究一點阿拉伯政治史和文化史。在這個寬大為懷的出發點上,許多大學和中學開設了伊斯蘭文化課程。而做事總是慢半拍的紐約市教育局亦遲至今秋開學後始在中小學講授「九一一」歷史。但反對伊斯蘭的聲浪仍大,一些反動的基督教右派團體堅決反對將可蘭經列為大一新生暑期讀物(如北卡羅萊那大學)。然而,大多數美國人民都能虛心接納,他們在「九一一」後猛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高山之後有高山,大海之外有大海」的道理,他們亦在「九一一」後了解到美國雖是世界唯一超強,但在文化上和歷史上不僅不是一枝獨秀或領袖群倫,美國文化比起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仍忝居小老弟的末座。而美國人民所最不熟悉的阿拉伯文化,在人類文化史上和科學進步史上曾綻放過令人驚艷的花果。許多有遠見的學者、政治人物、主流媒體和知識分子在「九一一」後更深切體會到美國雖強,但絕不能漠視國際局勢和時代潮流的急遽變化,而自外於人類社會與族群的互動。( b. Y. i5 e$ O
1 t# v7 r. q& `; ]* jtvb now,tvbnow,bttvb「九一一」事件對美國最立即而明顯的衝擊,除了安全信心與尊嚴,就是暴露了白宮的顢頇無能。早在二零零一年夏天,負責反恐的白宮國安會官員理察.克拉克(Richard A. Clarke)和中情局即曾一再警告白宮,拉登和基地組織很可能對美國採取恐怖行動。中情局甚至在二零零一年八月六日上呈白宮以「拉登決定攻擊美國」為題的情報簡報,亦遭到布殊和副總統切尼的完全忽視。近年布殊、切尼和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陸續出版回憶錄,目的與心態都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為自己辯護、責怪別人、歪曲事實、扭曲歷史、混淆是非、誤導後人。* i% X7 o1 _+ }0 ?4 K
! o) c! P) p$ X, a) U
「九一一」後,全美表現最差的是布殊政府,他們所發動的所謂「反恐戰爭」不僅使美國國力與威望急速下墜,跌至前所未見的深淵,全世界從同情美國、人人都在「九一一」時以「我是紐約人」而自豪,驟變為痛恨美國的浪潮。而且美國連續發動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到處非法狂抓穆斯林並予以嚴酷刑訊與拘留,同時又在軍費巨漲之際大舉減稅,又放縱華爾街胡作非為,終出現三十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衰退,美國國債亦出現天文數字。二零零七年去世的美國史大師、做過甘迺迪總統顧問的小施勒辛格(Arthur M. Schlesinger Jr.)嘗言,一個總統偉大與否,端看他在重大危機以後的表現,如林肯在南方蓄奴州脫離聯邦而獨立的內戰後的果決、善意與堅定,癒合了美國的分裂創痛;又如小羅斯福總統(FDR)在經濟大恐慌後和二戰時的鎮定領導,雖身患小兒麻痺症仍能發揮第一流的治國本領。反觀布殊,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入侵阿富汗,推倒塔利班政權(又稱神學士政權),竟又於二零零三年三月大舉侵犯與「九一一」事件無關、並與基地組織誓不兩立的伊拉克,而造成一場四千四百美軍戰死、耗費一兆以上美元的毫無意義的侵略戰。在師出無名之下,布殊政府炮製伊拉克強人總統薩達姆秘密製造核生化大規模致命性武器(WMD)的假情報。布殊推翻了薩達姆政府,伊拉克人民則活在日夜擔心炸彈攻擊的恐懼日子裏,而永不停止的教派鬥爭亦使政局始終動盪不安。奧巴馬已準備美軍全面撤出伊拉克,但腐化無能總統卡爾扎伊當政的阿富汗仍飽受塔利班造反派的威脅,而使奧巴馬面臨「第二個越南」的後遺症。 9 L3 g3 a3 y' ^: ~(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A; J7 h, R2 c4 @* U! `
「九一一」後,布殊只耍大棒(big stick)、拋棄胡蘿蔔(carrot)、四處尋找敵人的西部牛仔作風,促成世界情勢日趨惡化。南非解放者曼德拉即公開指責布殊搞得天下大亂(chaos)。二十世紀初葉以來,美國即奉行雙重標準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宣稱推動民主、自由、法治與人權的「美國理想」,另一方面卻又大力支持與美國利益息息相關的右翼獨裁政權,而拒絕過問或干預這批獨裁者摧殘民主、蹂躪人權的醜陋紀錄,只要他們反共就好。如亞洲地區的蔣介石、菲律賓的馬可斯、南韓的李承晚與朴正熙、南越的吳庭艷(吳廷琰)和阮文紹,以及拉丁美洲的一批右翼政客。 ( ]* Y9 B! \9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 |% J( f% e7 E
在冷戰時代,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軸是圍堵(containment,又譯遏制),不讓共黨勢力擴大;次軸則為執行「世界警察」任務,如介入韓戰、越戰,並在世界各地遍設軍事基地。以反共起家的尼克遜打破冷戰外交窠臼,巧妙地與北京、莫斯科實行解凍及緩和外交,從而改變了全球外交面貌。可歎的是,布殊未能把握「九一一」後對美國有利的國際形勢,廣結善緣,交好溫和派的伊斯蘭國家,反而擴大打擊面,大行所謂單打獨鬥的片面主義,而絲毫無助於美國的反恐行動。 / A) N& |) d) V: Z9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p8 p, t/ c3 r( N, y3 }公仔箱論壇「九一一」對美國民心與社會的影響遠超過珍珠港事變。從聯邦到地方,全美充斥「安全第一、反恐至上」的氣氛。聯邦特別成立國土安全部以打擊恐怖集團,並設立交通安全署(TSA),轄下十餘萬名安全人員遍駐全美機場,旅客遭全面搜身、電子檢查、脫鞋脫襪,搭機旅行變成一樁苦事。國會在「痛定思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教訓中,應過度反應的布殊之請,制定了限制公民自由與隱私權的《愛國者法案》。於是,早已銷聲匿跡的竊聽電話、偷拆信、偷閱電子信和警察偷拍街頭活動的不道德行徑又開始大行其道,並掛著「反恐與安全」的大旗。公仔箱論壇/ x4 h/ }$ }- s6 X* J6 Z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1-9-9 05:49 AM 編輯 5.39.217.769 n6 C/ @& s) _2 a! M
. O$ i4 [4 v. O 悲劇十年歐洲形勢丕變 羅惠珍: q" z4 V" D3 p9 M8 x
九一一悲劇十年祭,歐洲人對經濟的恐慌已超過對恐襲的憂慮。零五年倫敦恐襲讓跟隨美國腳步反恐的英國付出慘重代價,美國的反恐戰爭對許多歐洲國家而言已失去正當性。 0 c$ T& y n9 ]5.39.217.76公仔箱論壇% n/ t. Q0 g Y6 x r% |
8 [5 @8 v6 C8 v: z公仔箱論壇九一一事件十週年了,歐洲媒體的反應卻是出奇冷淡。九一一的紀念活動雖然大幅減少,然而質疑美國官方說法的各類推論卻在十年後一一浮現。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4 c/ \$ }! q% c8 K4 l' d
tvb now,tvbnow,bttvb# f- a; t$ T0 ?9 u# _2 D; S
tvb now,tvbnow,bttvb9 r# ?% \6 v1 n, [. n$ Q" O
十年來,歐洲國家為了反恐戰爭挹注了可觀的經費與人力,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秘書長羅士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認為,九一一十年之後,世界局勢穩定多了,恐怖組織逐漸式微,尤其今年五月「殲滅」拉登之後,基地組織受到重創,拉登的接棒人已經無法再對西方造成重大威脅了。歐盟執委會反恐召集人德克歐佛(Gillesde Kerckhove)則表示,今後不可能再發生九一一式的浩劫了,因為歐洲國家的情報資訊顯示,最近幾年來,基地組織的財源銳減,作戰能力受阻,應歸功於歐美國家的金融監控得宜,有效遏阻恐怖組織的資金調動流通。雖然大型恐襲或許不易重現,但恐襲的陰影其實已深埋人心。尤其明年將舉行奧運的倫敦,更為世人所關注。 , I/ r4 t0 Q, Z/ b( X! p5.39.217.76公仔箱論壇% h. v: T9 Y* l! U6 N
官方說法外,媒體的反應已不如過去了,如今,歐洲受到經濟危機的威脅遠超過恐怖主義所帶來的震撼,無論政治高層或社會輿論,關注點匯集在國內的經濟與就業問題。今年三月日本福島核災震撼了全球,人們所憂心的是核能輻射的巨大威脅,生態保育與健康安全才是重要議題。那些年的恐怖主義夢魘,似已隨風飄去。 " u& S) I5 I! C9 l* O4 G5.39.217.765.39.217.76( L$ o; }7 @6 Q
回顧歐洲國家十年來對九一一事件的省思與思維演進,便能理解為何反應冷淡了。九一一之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布殊帶領西方國家發動了「反恐戰爭」,頭號敵人——基地組織首領拉登,第一個目標進攻阿富汗,西方的「船堅砲利」在二十一世紀初又展現輝煌戰績。不久之後,美國乘勝追擊,進軍伊拉克。但從此之後,美國以種種名目所進行的反恐戰爭,對歐洲國家而言,漸漸失去了正當性。! b3 {. \8 P' E' ^3 e, Y9 V3 V
1 k! Y1 B" i& _: j7 I) N, _事實上,除了英國還跟隨美國的反恐節奏外,其他的歐陸國家則暫緩腳步。二零零五年七月倫敦發生爆炸案,讓英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歐陸國家重新省視所謂「文明的衝突」,是歷史必然的存在,或者是被創造的論述,提出衝突論述的杭廷頓已經作古了,反對他的人認為,反恐戰爭接續著冷戰而來,倒是印證了西方「好戰」的歷史本質,換句話說,歷史的前進,必須不斷地製造敵人。, R- g( x8 s* r! @# v j/ L-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