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提出要抓好重大突發事件和群眾關注熱點問題的公開,客觀公布事件進展、政府舉措、公眾防范措施和調查處理結果。(8月3日《新京報》)8 t+ R. q# u! u n( v( }- ?- c
6 @( q% U V. ], P3 g. y于一個公共社會而言,重大突發事件會否演繹成聲勢浩大的公共事件,有時並不取決于事件本身的危害或范圍,反倒很容易受到群體心理與傳播程序的影響。這些年,從山西地震流言到成都公交車縱火案,從昆明螺螄灣事件到蘭州石化爆炸風波,從赤峰水污染事件到渤海灣溢油事故……一起起重大突發事件中,既有妥善應對的經驗,也有遲滯被動的教訓。可以說,信息發布的及時與否、權威與否、真誠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事件本身的走向。/ A6 P5 ]4 m! `: z9 O1 j$ P
- e; }3 R3 u( U+ T( W4 J$ j- F* }7 _及時是公共信息發布的第一要義,如果重大事件都靠歷史的塵埃自然“解密”,曖昧的真相就會發酵或異化出諸多傳奇。這是一個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攝像頭,個個都有麥克風,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引發公眾關切,瞬間就會形成輿論場。這個“場”容不得你慢慢研究、遲遲權衡,只有在“速報事實、慎報原因”的迅即應對下,才能第一時間讓輿論“安心”。tvb now,tvbnow,bttvb1 l ~% r c0 [ l- W4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