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旅遊資訊] 百源川池 [打印本頁]

作者: mr2907    時間: 2011-6-16 12:56 AM     標題: 百源川池

本帖最後由 mr2907 於 2011-6-16 12:59 AM 編輯 5.39.217.76. u8 h; J. V2 v

: Y9 O6 T( g9 h1 G, x: p) ]公仔箱論壇    百源川池在今泉州工人文化宮以西,面積約13畝,與銅佛古寺緊鄰,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築的重要史跡。泉州古代的羅城、子城等城壕,經長期匯流而成排水係統,百源川池是排水係統的蓄泄池之一。其水直通涂門外,取“百川溯源”之意。池內八角攢尖亭一座,係拆明倫堂附近尊經閣(俗稱魁星樓)頂層移建于此。泉州城原有七個城門,東門、南門、西門、北門、涂門、水門、新門有七個水關,現已破壞,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郡守契玉立南拓羅城以就翼城。原南護城河成為城內濠溝,于是在溝上陸續建起一些石橋,以便往來。原有橋二十四座,現僅剩八座。公仔箱論壇+ I) ]4 T" |! s/ G, C
    八卦溝排水係統位于鯉城區,是唐代以來泉州府的子城、羅城遺留的濠溝、池塘,經過宋元時期逐漸連接而成排水渠道,遍布市區。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築的重要史跡。經歷次疏浚引金雞北渠水衝灌,與百源川池形成市區主要排水係統。百源川池在今工人文化宮西,面積13畝余,與銅佛古寺緊鄰。池通涂門外護城河,取百川溯源之意。池內八角攢尖亭一座,係拆明倫堂附近尊經閣(俗稱魁星樓)頂層移建于此。放生池原為光孝寺池,在泉州城內中部東側的雨澇、排泄起了一定的作用。
$ Y9 g2 g$ x9 t% V1 Y$ ^

百源川池

    泉州城原有七個城門,東門、南門、西門、北門、涂門、水門、新門有七個水關,現已破壞,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郡守契玉立南拓羅城以就翼城。原南護城河成為城內濠溝,于是在溝上陸續建起一些石橋,以便往來。原有橋二十四座,現僅剩八座。; S7 ?- [; I! ~, @8 y
    一、祖師橋:在祖師巷,巷北有祖師宮。橋南北向橫跨于濠溝上,有七條花崗岩石板,兩岸疊澀出檐以支撐橋梁。橋長6.65米,寬2.93米。兩側有石欄桿,橋南西側有石階可下,階長2.5米。旁有一橋碑,係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六月立,碑文有:“泉州府晉江縣為橋溝已經擴清,勒石以志,”。橋南通涂門街,北通後城巷。
# Y' z1 `. ^$ ~' }; ^3 m9 O3 c* A公仔箱論壇     二、清真橋:在涂門街清凈寺後,跨濠溝上,始建于宋代,原為石橋,1995年舊城改造時改為水泥橋。現橋雙側為花崗岩石欄桿,橋欄堵上刻有“清真橋”。5.39.217.76' k( K% ~+ D  o8 U* _, D- \- n
    三、井巷橋:在井巷,南通新門街,北連金魚巷。橋鋪石板五條,全長5米,寬2.84米。雙側築有扶欄,欄高0.60米,寬0.40米。橋板厚35厘米。現橋面抹蓋水泥。
& N0 p1 u- E9 |. K3 f2 k5.39.217.76

百源川池

    四、疊芳橋:在疊芳巷,南通新門街,北連金魚巷。橋有七條花崗岩石板,長5.9米,寬3.05米。遂就石板上鋪蓋薄水泥。北岸東側有石階可下濠溝。
& D  j2 `: d4 _: k/ }4 ]# g1 M     五、通津橋:在新華路濠溝西側第一條巷,南通新門街,北通傅厝山。現濠溝之南。有石板六條,長4.4米,寬3.25米,石板厚0.57米。橋南西側民居壁上有石碑一塊,高1.22米,寬0.60米;碑座高0.40米,寬0.73米,碑面涂蓋白灰,內容不詳。公仔箱論壇2 N5 o3 \$ ], r
    六、鵲鳥橋:在水門巷尾竹街西,原在水門(南薰門)水關內,橋原為石板橋,東西向,八十年代改為水泥橋。現橋長、寬各5米。橋南緊傍原水關閘門,橋南面濠溝因兩岸民房填岩浸溝,僅寬3米,北側濠溝依舊,寬達6米。
) T6 B0 V$ \! I5 f) h  ~tvb now,tvbnow,bttvb     七、通橋:在馬坂巷水仙宮南側,僑緊挨著宮。原為石板橋,現在石板上鋪抹水泥。橋長4米,寬3米。
7 z9 F" ?: v0 Z6 Z3 m5.39.217.76     八、興橋:在馬板巷西側,原為7條石板,後再增寬4條,橋長4.5米,寬6米。以上三橋之東,乃原宋元市舶司、市舶司倉庫舊址,明中期後,司與倉俱廢,遂于此地通晉江的濠溝上興建這三座石橋。




歡迎光臨 公仔箱論壇 (http://5.39.217.76/) Powered by Discuz! 7.0.0